王文祥朗聲讀完書信,便退回到張涵身後。
張涵環視了一週,下面坐著的六位太守和國相面面相覷,沒有一個願意開口說話的。這書信也太震撼了,分明是要諸州郡起義兵清君側。
“咳,”張涵咳嗽一聲,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諸位,三公手書就是這樣,不知諸位有何見教?”
這封三公書信是東郡太守橋瑁偽造的,張涵並不清楚此事,他僅模糊地記得,三公手書是假的,但他只作不知,裝模作樣地詢問太守和國相的意見。
幾人互相看了一眼,都在心裡暗罵。大將軍何進召集四方猛將進陽,麻雀一偵知董卓開始了行動,便飛羽傳書到青州來。董卓的涼州軍未到陽,張涵就已經知道了此事。他立刻偽造了詔旨,以大將軍召他進京為由,將各郡國的兵大都集中到了自己的麾下。
對於張涵的這一舉動,自然不是沒有人懷疑,然而,張涵有詔令在身――自己寫的――他在郡國兵中又素有威望,縱是有人不願意,也沒有辦法阻止。此時此刻,張涵也無所顧忌,各種手段施展出來,竟把青州三萬一千郡國兵,聚集了兩萬五千之眾於自己手下。加之,伍子方從幽州帶回來的四千餘眾,年初張涵招募地五千州兵。張涵手下竟有三萬四千餘人了。各郡縣的官員手中卻只剩下了小貓三兩隻,多是其自己的親兵了。
張涵口口聲聲說要發兵陽,集中了所有兵力,卻日日整訓,全然不提此事。這些太守、國相又不是傻瓜,早已人人側目。不過,待到青州的訊息傳到陽,何進已經死了。陽的局勢一片混亂,一時也顧不得青州如何。彈劾的奏章有如石沉大海,等到陽反映過來,得知張涵聚兵數萬,卻反而不敢動手了。
薰卓入陽時,只有三千兵馬。但他虛張聲勢,夜間潛出,白天再大張旗鼓的進陽,使人不知他的虛實,從而趁機收編了北軍和西園禁軍,又殺了執金吾丁原――呂布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地角色,收服了幷州軍,控制了全陽的軍隊,這才得已操持朝政。換言之,董卓把持朝中權柄。全憑他掌握的軍隊,並沒有取得士大夫們的支援。在這種時刻。他如何敢遠征青州,只怕兵馬未過冀州。陽的局勢已經變了。而且,大漢國就如同一間破屋子,已經搖搖欲墜。若真惹急了張涵,打出清君側的旗號來,或者公然造反,大家一拍兩散,誰也不會好過。
不能夠動用武力,董卓就來文地。下詔召張涵入陽。薰卓很大方,闢張涵為司隸校尉。這麼粗淺的調虎離山之計。如何能夠騙過張涵。張涵便上奏說,青州安置流民眾多,他與流民多簽有文書,聽說他要離開,百萬流民深感不安云云。這與董卓用部下不捨為藉口,拒絕靈帝的少府任命,頗有異曲同工之妙。董卓勃然大怒,又啼笑皆非,終究是辦法全無。按照慣例,不能直接打倒,那就只好安撫妥協了。於是,在一陣令人眼花繚亂的詔奏往來之後,張涵居然成了青州牧。
不管如何驚詫莫名,張涵既然已是青州牧。如今坐在這裡,張涵就是名正言順的頂頭上司。這幾人不知道張涵的打算,哪裡肯先說話。
薰卓行事大膽妄為。竟然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廢少帝劉辨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又迫殺何太后。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陳留王劉協幼年喪母,年僅九歲,卻已十分聰惠,他又是董太后撫養長大的,董卓自以為與董太后同族,便有幾分親近之意。而且,劉協年幼,立他為帝,董卓可以樹立自己的權威,也能多把持幾年朝政。此刻,薰卓尚沒有謀反之意。
然而,如此一來,天下震動。薰卓己身不正,治軍不嚴,出身低下,本就讓人瞧不起,又不改其行事手段,就更為時人所構病。其實,薰卓執掌朝中大權,本來就是機緣巧合。他妄行廢立之事,人心當然不服。所以,才會有橋冒充三公,號召州郡起義兵一事。
在座地幾位也是一樣的心思,瞧不起董卓這廝,有心討伐董卓。然而,張涵為人居心叵測,這青州牧也是董卓任命地,誰知道兩人間有沒有勾結。六個人坐在下面,眼觀鼻、鼻觀心,如泥塑木雕般一言不發。
殊不知張涵今日召他們前來,就是要發作他們,姑且不談能力如何,這六位居於要職,又都不是張涵的心腹之人,張涵放心不下已經很久了。只是時機尚未成熟,暫且忍耐。如今已為州牧,又將郡國兵丁整編完畢,張涵便要動手了。
“王東萊,你怎麼看這件事呢?”
東萊太守王羅沒成想,會先問自己,楞了下,能做到太守地,不會是傻瓜,他腦袋裡急速轉動,“大人,此事事關重大,且容在下思量一二。”
張涵再三逼問,定要他說出一個準話來,王羅也惱了,嗔目大喝:
“董賊狂悖無禮,欺君枉上,罪在不赦,我輩飽受漢室恩德,豈能容他!還請大人發兵征討!
王某願為前驅……”
張涵驟聞大聲,心中一驚,臉上卻不動顏色,靜靜地聽王羅說完,也不說話,沉吟了片刻,堂中靜悄悄的,只有張涵手捻鬍鬚的“沙沙”聲,及眾人沉重的呼吸聲。張涵是真有點鬱悶了,東萊很重要,太守是一定要換成自己人的,想不到王羅竟說出這麼一番話來。這話講的擲地有聲,代表了天下人的心聲。說白了,張涵再想將其拿下,也得另找個名義,以免壞了名聲。
“來人!”
“在!”
張涵一聲喝令,堂下便有衛士應聲而出。
“把王東萊請下去!”
王羅脾氣也上來了,一甩袖子,喝道:“不必了,我自己能走!”
這一下,堂裡連呼吸聲都沒有了。人人臉色大變,腦海裡都盤算著一件事,不知道一會兒是否會有一顆人頭送上來……
張涵手捻鬍鬚,微微一笑,很有風度,五人卻從只中看出了殺機:
“呵呵,不知道諸位大人意下如何?”
眼看這是要人人過關,矇混不過去的,北海相吳林反映最快:
“大人高瞻遠矚,遠見卓識,一切全憑大人吩咐。”
這話說地漂亮,堂中立刻一片附和之聲。張涵冷哼一聲,並不滿意:
“大漢危難之時,豈能容得下碌碌無為之人……”
這是個嚴厲的威脅,平時可能也就是罷官了事,五人這時卻都感受到了凜凜殺氣。做了初一,就不怕十五,幾人互相看了幾眼,還是濟南相無恥些兒,率先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