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溪是十五歲那年進宮的。
在宮裡,人人都稱她“皇后”,可她心裡知道,皇后本不該是她,而該是她的五堂姐蕭淺。
只不過,她五堂姐待嫁的時候皇帝不願立蕭氏女為後,而待她長成的時候恰皇帝妥協了。
她便從金陵來到京都,變成了蕭皇后。
大婚那晚,龍鳳喜燭順順利利地燃到了天明,蕭溪盯著那對喜燭看了一夜。
天亮後,宮女們伺候她妝扮更衣時,小內官眼神閃爍地問她,是等皇帝同去壽康宮向太后行禮,還是徑直去。
蕭溪認真地想了一會兒。
出閣前,祖母交待她,讓她事事順從太后,母親則囑咐她,要替自己打算,爭取帝后和睦、早育皇子。
母親的話言猶在耳,“人不能只盯著眼下,還要朝前看,太后的手腕就是再高,她能護你幾年?她能壓著皇帝立蕭氏女為後,可她能壓著皇帝敬你、重你嗎?長房的人和你祖母恨不能你死心塌地去太后身邊做個牽線木偶,他們心裡只有蕭家和太后,誰會在意你將來如何?太后是太后,你是你,你可不要拎不清!”
蕭溪站在中宮的正殿門前想,她母親說得很有道理,人不能只看眼下、不顧將來。
可是……
更不能為了一個虛妄的將來,而罔顧眼下的實際。
洞房花燭夜皇帝不來中宮,顯然是不願接納她這個妻子。
又何談敬重?
蕭溪就徑直去了壽康宮。
在壽康宮門口,她遇到了皇帝。
她抒了口氣,知道自己選對了。
北方的天空高遠,明耀的日光灑落在九重宮闕的金頂朱牆上,是她不曾見過的浩然景象。
浩然景象,悉數成了那個被眾人簇擁著的龍袍男子的背景。
這是蕭溪第一回看清皇帝的模樣。
皇帝真真是生得極好,美中不足的是,男生女相、有失英朗。
這念頭也不過是一瞬,她很快便收回了視線,垂首候在壽康宮門前。
明黃的袍角站定在她身前時,她聞到了淡淡的崖柏香。
她祖父、也就是太后的父親,是在家裡修道的居士,她祖父身上也有這種香味。
天子無家事,後來蕭溪所經歷的種種,大致便是世人所周知的。
皇帝大婚後奉請太后歸政,太后答曰皇嗣為重。
蕭溪還在思索這回自己該怎麼選的時候,皇帝卻修起了道。
兩年後,皇帝及冠,太后歸政。
又兩年,太后召吳王進京,最後吳王被杖斃在壽康宮前。
再之後,就是皇帝不上朝、太后不問事的八年。
在這些風雲詭譎的朝堂大事中,蕭溪是背景裡面目模糊、無足輕重的所謂皇后。
不過,她這些年也不只是虛長歲數、毫無所獲,至少她和太后逐漸地熟悉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