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皇帝是個好孩子,好學生。
太皇太后常常交待小皇帝背許多上朝時、慶典時、祭祀時他需要說的話,那些話又長又佶屈聱牙,可小皇帝一字一句的,從來沒有出過差錯。
蕭溪就覺得,小皇帝大概不會成為先帝那樣的皇帝。
如果先帝只是一個普通人,倒也無可厚非,可先帝畢竟是皇帝。
對文武百官來說,是對他離經叛道的一生無話可說,最後為他定了“神”這個意為“無能名”的諡號;對百姓來說,神宗皇帝是青天不開眼。
治國策論、錦繡文章不及青詞,朝廷命官尚且不知去哪裡求他們的公道,又哪裡還有心思給百姓主持公道?
總之,蕭溪身為小皇帝的養母,唯一的心願就是小皇帝不要長成先帝那樣的皇帝。
從小皇帝的表現來看,蕭溪覺得她的這心願並不難實現。
然而,她並不知道先帝年少時的模樣……
蕭溪十五歲嫁給先帝的時候,他已經是超然世外、不問蒼生問鬼神的模樣。
她不知道,他也曾是乖巧的皇子、上進的學生,為了能得他的父親和養母稱讚,反反覆覆地把“天下大同”四個字練了無數遍。
他父親的字寫得極好,幾可媲美前朝大家。而他的養母告訴他,“天下大同”是他父親的心願,父親為他取名“桐”,可見對他的期許。
後來他長大了,才知道“天下大同”或許的確是父親的心願,可父親對他並沒有那麼高的期許。
他父親的字固然寫得極好,但他父親其實並不喜歡書法。
很長一段時間裡,他甚至懷疑這世上就沒有父親喜歡、在意的人或物事。
當然也包括他。
他父親甚至不希望他來到這世上,又談何期待?
至於後來他能即位,不過是因為恰巧他有一位厲害的養母,父親又恰巧子嗣單薄罷了。
生母智識受損,養母挾他上位,父親心有所寄。
祖母對他倒依稀有幾分真情,但那幾分真情裡,還夾雜著祖母對父親的恨意、對權力的慾望。
每每思及,他都覺得索然無味。
他生在這樣的人家,什麼都有,身邊的人都很緊張他,彷彿他掉了一根頭髮也是天大的事情,偏偏也是這些人,誰也不在意他心裡的想法。
他想了很久,最後決定,他也不在意他們便是。
他不會再按他們的心意活著。
什麼宗族禮法、仁義道德……
他一概不予理會……
他們又能奈他如何呢?
這是蕭溪不知道的,先帝在十五歲那年想通的道理。
小皇帝年滿十四後,從跨過年開始,宮裡宮外的氛圍就逐漸開始緊張起來了。
按理說,小皇帝年滿十五歲後就該親政了。
雖說是這個理,可誰也沒有忘記先帝十五歲奉請太皇太后歸政時,太皇太后的答覆。
“皇嗣為重”……
小皇帝自然尚無皇嗣。
而太皇太后雖然上了年紀,但依然身康體健、神思清明。
群臣誰也不敢貿然提起“歸政”這茬兒。
最後,還是蜀王率先上了道奏請為小皇帝選後的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