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周大概猜出李二陛下的心思,史上雖有甘羅十二為相的記載,但要真給徐齊霖太高的官職,還真無法讓政事堂大佬們透過。
也就是說,李二陛下給的便只能是散官、爵位這樣的恩賜,以及金銀財帛。
即便是這些,也要有個限度,這尺寸,還真是不好拿捏把握。
快點呀,有那麼難嘛,俺還等著回家吃飯呢!
徐齊霖嚥了口唾沫,繼續眨巴眼睛,期望著名利雙收,滿載而歸。
馬大秘到底是經驗豐富,笑著對徐齊霖說道:“文林郎,依某看,科舉制度的完善,也只是提供了公平的環境而已。寒門要出貴子,又談何容易?”
從古到今,讀書仕進都是成本很高的事情。而古代的寒門,也並不是後世所指的平頭百姓。
說白了,古代的寒門是相對於顯赫的世家而言,多是中小地主或落魄貴族,在經濟實力上可以供家中子弟讀書科舉。
那些比寒門還慘的階級,是身處底層的農民、工匠,他們成天為衣食奔忙,想供出讀書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至於商人,更是連科舉的資格都沒有。
就連後世,也有“寒門難出貴子”的論調,並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
連徐齊霖也得承認,良好的教育和金錢聯絡緊密。比如各種興趣班要錢,擴大閱讀面買書要錢,奧數英語培訓班要錢…….
當然,事無絕對,寒門子弟逆襲的例子也很多。
面對殘酷的現實,寒門子弟也只能以堅韌與刻苦,付出千百倍的辛苦,用奮鬥去告訴世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而不是水到渠成的童話。
徐齊霖轉向馬大秘,緩緩眨著眼睛,心說:這是要貶低我的科舉改革之策,就象討價還價,藉此少給我封賞嘛?
李二陛下在旁說道:“賓王所言甚是。這科舉完善之策,沒有十數年之功,怕是看不到成效。”
徐齊霖看完馬大秘,又去看李二,覺得以一辯二比較困難,但也得試一試才甘心。
“陛下但求賢才,而公平競爭產生的必然是有才學之士,又何拘世家或寒門?”徐齊霖說道:“世家子弟對陛下的忠誠度或許不如寒門,但也不可一概而論。若遏此揚彼,豈不是有違陛下不問家世、唯才是舉的初衷?”
停頓了一下,徐齊霖接著說道:“完善科舉制度,本意只是公平。陛下欲揚寒門,也不是沒有辦法,但卻是另一個包羅複雜的問題了。比如教育資源的傾斜,財政上的補貼,公共圖書館的建立……”
用詞很新鮮,但還能大概猜出其中意思。李二陛下和馬周聽得一愣一愣,沒想到徐齊霖面對詰難,竟然還真有辦法。
馬周捋著頜下鬍鬚,覺得再出一個問題才能考較出徐齊霖的急智和應變。剛剛問的畢竟是有科舉有關,徐齊霖想必研究得很是透徹。
所以,馬周又含笑問道:“文林郎剛才想必也聽到了地方奏報,渭河下游決堤,淹沒農田房屋,無數難民正向長安而來。朝廷雖已有賑災成法,可某還是覺得不夠周全。文林郎可有他法,以補其缺?”
既然已經有成法,還問我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