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到達木星的路上,一聲響徹整個飛船的緊急廣播發出,驚醒了不少正在入睡和思考的學員。
“緊急通知,航線修訂。木星之行取消,全員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全速回到地球參與鋼鐵長城計劃!目的地馬裡亞納海溝!具體任務我將傳送到你們的個人電腦裡。末日浩劫比預想的來的更快!最先出現時空裂縫的就在海溝深處,座標11 °20′N,142°11.5′E。同學們,我們曙光學院建立的目的就是為了這一刻,是時候檢驗我們的成果了!”作為帶隊老師的孫行是此次廣播的傳送者。
馬裡亞納海溝(Ma
ia
a T
e
ch),又名瑪利亞娜海溝。 位於11 °20′N,142°11.5′E,即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北起硫黃島、西南至雅浦島附近。其北部有阿留申、千島、小笠原等海溝,南有新不列顛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溝,全長2550千米,為弧形,平均寬70千米。據估計這條海溝已形成6000萬年。
海溝最深處的地方達6~11千米,是已知的海洋最深處,這裡水壓高、完全黑暗、溫度低、含氧量低,且食物資源匱乏,因此成為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
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放在溝底,峰頂將不能露出水面。不少的登山家成功地征服了珠穆朗瑪峰,但探測深海卻極其困難。1960年1月,科學家首次乘坐“的裡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首次成功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底進行科學考察。海溝底部高達1100個大氣壓的巨大水壓,對於人類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深海是一個高壓、漆黑和冰冷的世界,通常溫度只有2℃(極少數海底受地熱的影響水溫可高達380℃)。
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深的海底,科學家們竟然看到有一條比目魚和一隻小紅蝦在遊動。有的理論認為深海海溝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地殼的劇烈凹陷。
潛水員曾在千米深的海水中見到過人們熟知的蝦、烏賊、章魚、槍烏賊,還有抹香鯨等大型海獸類;在2000~3000米的水深處發現成群的大嘴琵琶魚:在8000米以下的水層,發現僅18厘米大小的新魚種。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則很少能看到動物了。
2014年12月,科學家在馬裡亞納海溝8145米的海床上發現了一種魚類,這比先前紀錄深了將近500米。
參加研究計劃的科學家發現的這個奇特生物據信是“獅子魚”,“當它游泳時,看起來像有個奇怪的卡通狗鼻子背後浮動著溼紙巾。”這種魚渾身成白色,頭大、眼睛小、沒有魚鱗,通常較人類的手掌稍長。
英國亞伯丁大學(Abe
dee
U
ive
sity科學家傑米生(Ala
&nieso
博士表示:“這種棲息深度很深的魚,不像我們所曾看過的東西,也不像我們已知的任何東西。”
為適應深海環境,深海魚的生理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些變化反映在深海魚的肌肉和骨骼上。由於深海環境的巨大水壓作用,魚的骨骼變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彎曲;肌肉組織變得特別柔韌,纖維組織變得出奇的細密。
更有趣的是,魚皮組織變得僅僅是一層非常薄的層膜,它能使魚體內的生理組織充滿水分,保持體內外壓力的平衡。這就是在如此巨大的壓力下深海魚也不會被壓扁的原因。另外,深海魚類的眼睛也變得非常奇特。我們常見的金魚,不僅顏色非常鮮豔,兩隻眼睛特別大,而且好玩。
和金魚比較,生活在深海里的魚類,其眼睛結構要比金魚眼豐富多了。一般魚的眼睛,多生長在頭的兩側,而生活在深海中的魚,眼睛卻長在頭部的背部。從正面看,後魚的兩隻大眼框,簡直就像是豎起來的兩隻電燈泡。而從上往下看,兩隻眼睛又像兩個大圓圈,佔據著頭部的“要塞”部位。更有趣的是,這種魚眼能上下左右活動,其眼球的組織結構和一架望遠鏡差不多,而且還能自如地調整焦距。奇特的眼睛結構,幾乎是深海魚的一個共同生理特徵。
深海里並不是風平浪靜的,裡面有很多血腥與殺戮。科學家一直在尋找10米長以上的霸王烏賊就生活在這片終年不見天日的海底。還沒有人見過其真正的樣子,但是霸王烏賊的天敵是抹香鯨,科學家曾經在抹香鯨的肚子裡面發現直徑有20厘米的巨型烏賊牙齒。科學家斷定這條烏賊就是霸王烏賊。然而霸王烏賊的天敵居然是抹香鯨,這就意味著深海里他們一直在持續著血腥與殺戮。
2019年5月28日,中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科考隊員在馬裡亞納海溝南側海山發現了近10片五彩斑斕的珊瑚林。林內各種珊瑚和柱星螅等集聚生長,猶如“海底花園”一般,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