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著老十二大女兒誕辰宴的機會,朱元璋向著到場的文武百官,明確表達了自己要退位讓賢的心思。
可新帝繼位,這對整個大明帝國而言,都是一樁天大的事情,絕對不能允許有半點閃失。
光是登基大典前的各項籌備工作,都足以讓人頭暈目眩。
按照正常的典禮儀式來說,其實涉及到許多方面,諸如守孝、靈前即位、登基大典和改元建新等許多步驟。
但既然先帝朱元璋依然健在,且身體康健,那麼守孝自可免去。
而靈前即位,也自然可以改為堂前即位。
但是!
這並不表示,典禮儀式就會有多少輕鬆的。
輕鬆不了一點!
因為在大明王朝,整個儀式被細化成了更多的步驟。
於是,負責每一個步驟的人,這時候就開始焦頭爛額了起來。
劉伯溫主持,統籌全域性。
解縉副手,協助流程。
這二位,可以說是從大典開始前一個月起,就沒怎麼沾床睡過覺了。
一開始是寫“勸進”。
這事兒劉伯溫、楊憲、解縉、宋濂、方孝孺等一眾文臣,紛紛揮毫潑墨,各自洋洋灑灑上表,勸朱柏登基。
原本,這應該是要有推辭的戲碼,群臣多次勸進,新皇才勉為其難答應下來的。
但不曾想,朱柏最是聽勸,直接就同意了。
“既然眾愛卿都有此願,那朕便勉為其難,登基、繼位!”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
還是劉伯溫反應最快,立即躬身叩拜:“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有了他打樣,眾人有樣學樣,中氣十足地一番叩拜。
行,那“勸進”結束。
接下來,就該是準備各種用具了。
司天監的眾人連續熬夜,夜觀天象,準備從群星更替的規則之中,尋找最為恰當、合適的哪一天。
這廂,禮物、禮器、禮具的準備也沒閒著。
解縉親自監督。
看著剛從瓷窯裡搬出來的瓷器,解縉腦袋都大了。
“不,不行!這一批仍然有瑕疵,得全部換掉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