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理論”衍生出的產物“現實透孔儀”有著非同尋常的強大效用。
相似名字的物品李文淵也有一個,那就是曾經人類遺落在銀河中的“帷幕透孔儀”。
當時對於“帷幕透孔儀”的介紹裡就說過它是“創世理論”的產物,現在李文淵也明白了“創世理論”真正的產物究竟是什麼。
在銀河中的“帷幕透孔儀”有著堪稱許願機一般的神奇效用,不過其卻是被限定在了只有在銀河才有這般效果,脫離銀河之後,“帷幕透孔儀”就只能做到一點微不足道的效果。
李文淵猜測這或許是因為籠罩銀河的“帷幕”為銀河賦予了特殊的宇宙環境,而“帷幕透孔儀”只能在這種環境下使用。
但是現在作為“創世理論”正牌產物的“現實透孔儀”,其就沒有那種來自宇宙環境的限制了。
而它所能做到的效果,李文淵確認了一下,基本可以簡單概括為做到在一定區域內的某些“規律修改”。
持續時間非常有限,能改動的範圍也不大,宇宙也會很快恢復正常,但帶來的效果與可能性卻是無與倫比的。
舉個例子,如果需要的話,他可以利用“現實透孔儀”短暫地調整一片區域的電磁力強弱。
而這樣做帶來的最直觀的效果便是所有的機械裝置都幾乎必定會失效,而這只是表象。
實際上就連分子之間的作用力都會發生變化,化學鍵組合速度會受影響,金屬原子也會隨著電磁力的強弱變化而變得更為堅硬、或是不堪一擊。
而調整電磁力,甚至會影響到“光速”本身,將屬於宇宙規律一環的“光的速度”在特定區域內調高或者調低。
這僅僅只是“現實透孔儀”可以做到的一部分功能。
哪怕“現實透孔儀”能夠修改的幅度並不算高,其對於作戰或是科學研究來說也都有著重大的作用。
不過很顯然適用於整個宇宙的“現實透孔儀”,其實際使用起來就要比“帷幕透孔儀”複雜得多,想要做到類似“許願”的效果,那需要修改的部分會相當繁瑣,甚至可能有修改出錯的可能性。
但僅僅只能修改一點點微小的規律也足以證明它的強悍之處了,畢竟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規律”武器,是從零到一的進步。
至於“創世理論”衍生出的超極巨構,李文淵看了一下介紹與功能,發現有種有些眼熟的感覺。
【創世之柱】
【介紹:這是一種曾經只存於理論中的超極巨構建築,其完全體跨度將超過數十個星系,其中的絕大部分支點都不得不建造在亞空間之中,透過“現實之錨”將它們相連,某些時候,或許我們將之稱為“半亞空間巨構建築”會更合適一些】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只要有足夠多的物質作為啟動燃料,我們便可以分割天地,再造乾坤,以凡人之軀,行創世之偉業】
他眼熟的當然不是介紹部分,而是“創世之柱”的功能,這個超極巨構建築能夠做到的事情很多,其中就包括一項“拉伸某片區域的空間”。
這幾乎立刻就讓他想到了“旋渦星系阿爾法”的那條長達二十萬光年的“天塹”。
原本他以為是有什麼東西短時間內直接移走了“天塹”中的所有天體,導致了那片區域的虛無。
但有了對“創世之柱”的認知後,他突然意識到那片區域或許並不是被“切開”的,而是那裡的空間以某個面為基準,進行了人為地拉伸,導致天塹兩端的距離憑空增加了數萬光年。
“如此一看,也許‘記錄者’文明所掌握的那個‘創造之一’,或許就是某個‘創世之柱’?”
“既然有‘創造之一’,那是不是也會有二三?這是否能說明‘記錄者’的‘創世之柱’其實是不完整的?”
李文淵覺得他對“記錄者”的認知又加深了一點,科技的進步似乎是殊途同歸的,既然對方和他也沒什麼鴻溝上的差距,那麼他也不必太過擔憂。
於是在感嘆了一下這一趟黑洞之旅確實不再是一無所獲之後,他立刻就開始了將“無限神機”從黑洞中拖出來的準備工作。
雖然並不需要建造一個新的“物質解壓器”來獲得深入黑洞的扭曲重力,但類似功能的簡化設施也需要一段時間的建造時間。
而這會兒,他便著手安排起了與黑洞有關的第二件事,那便是那種神奇的“淨化”之力。
來自上一個紀元的產物被黑洞吞噬之後,會透過輻射的方式將這件事物中隱藏的資訊重新釋放回宇宙,而被黑洞“淨化”過一遍的這些“上紀元產物”會屬於“現在”,因此不會遭到“維度侵蝕”,也不會被宇宙追殺。
現在李文淵手邊能迴圈利用的“上紀元產物”也只有以太龍的鱗片了,在他把一枚有飛船大小的鱗片從以太龍身上拔下來時,這頭遠古生物還十分人性化地“啊~”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