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橋十分熟悉宋鴻禮辦事風格和思路,早就料到他會這樣講,道:“我有一個充分發揮村民參與積極性的設想,核心要點是針對村級經濟發展規劃、村級財務預決算、村內興辦公益事業、重點專案和村民切身利益的大事,由鎮村幹部在收集民意基礎上提方案,先交由村社幹部討論,再由村民代表討論,最後在村裡公示。村裡重點專案、公益事業,如果遇到反對,則以戶為代表進行無計名投票,達不到百分之八十就不做。”
宋鴻禮抽了一口冷氣,“百分之八十同意,這個方案就意味著大多數事情做不成。”
王橋道:“既然不能達成共識,不做也就沒有關係。”
宋鴻禮道:“你繼續說”
王橋道:“這只是方案前面一部分,後面一部分也很關鍵,就是方案確定後,在村裡推選工程建設領導小組人選,人選中普通村民必須達到50以上。所有錢物均由群眾代表管理,幹部管事不管錢。”
宋鴻禮皺著眉毛道:“幹部不管人,不管錢,那要幹部有什麼用。”
在他的理念中有與邱大海十分接近的地方,把“掌控”看得很重,如今王橋提出的方案中,幹部基本就失去了“掌控”全域性的能力和權力。
辦公室主任郭達做出來的基層建設工作思路,承接了宋鴻禮思維模式,著重於發揮幹部的主觀能動性,將群眾當成了純粹的服務物件。這與王橋的想法是不一致,因此,郭達的稿子被全部放棄,剛才所談全是王橋自己的初步設想。
王橋道:“我這個思路是從解決幹群矛盾為著力點,現在做事是幹部委屈又費力,群眾還不能理解,經常發生對抗,既然如此,我們就把工作重心前移,以群眾理解為前提,以群眾參與為重點,我想看一看這一套方法能否既把事情辦成,又減輕幹群矛盾。”
幹群互相不理解,矛盾激烈,這在城關鎮是普遍現象,宋鴻禮以前的解決辦法是從幹部為突破口,王橋思路的側重點本質上就是發動群眾,以群眾為突破口。雖然這只是細微差別,細究起來卻有著很大區別。
宋鴻禮陷入了長考,過了良久,道:“杜書記知道你的想法嗎”
王橋搖頭道:“我的想法還不成熟,肯定不會報給市委領導。宋書記是老基層,我想請你把把關。”
宋鴻禮經歷太豐富,反而讓他難以下定決心。過了一會,他終於作出了決定,道:“王鎮的方案不違反原則,有可行性,那我就建議作一個試點。”說到這裡,他目光炯炯地看著王橋道:“你到過青橋三社”
王橋點頭道:“去過。”
宋鴻禮道:“青橋三社有一個難點,就是修公路的事,我親自去開過座談會,沒有用。我建議就將你這一套理論用在三社修路上,搞試點,成功以就再總結,再選另一件事試點,再成功就是成熟經驗,可以向縣委和市委報告。”
王橋知道這是一次考驗,如果能過關,則市委鄧書記交待的任務便能圓滿完成,甚至是突破性完成。
完成了鄧書記任務,廣南王家自然會看到成果。
從宋鴻禮辦公室離開,王橋心情有點小起伏,有了一種臨戰的狀態,暗道:“三社的公路,我無論如何也要修好。修好了,辦了一件實事,又實踐了理論,還能開啟自己的上升空間。”他隨即又想起有三社有一半的村民對修橋沒有興趣,如何把理論用於實踐,還真不是想象中那麼容易。
第三百四十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