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裡待了幾天之後,黃柯接到了從東北前線傳來的情報,中日雙方經過一段時間的摩擦之後,終於釀成了大規模的交火,雙方軍隊在瀋陽、四平多地展開了大規模戰役,戰爭一度進入白熱化。
在這之前的幾天裡,雙方都在進行最後的戰爭準備。蔣先雲到任東北戰區總司令後,就開始調遣中央軍和張學良的東北邊防軍匯合。東北戰區張學良任了副司令,手裡頭還有十萬人的東北邊防軍,兩處兵力聚集在一起足有二十萬兵力,再加上空軍的兩百多架各型別戰機的空中支援,蔣先雲和張學良都認為趕走日本人指日可待。
同樣,在中方抓緊調兵遣將的時候,日本關東軍也沒有閒著。
日本關東軍司令本莊繁緊急向東京大本營請求,兩個甲種師團調入中國東北,加入日本關東軍序列;除此之外,關東軍還迅速整編在東北地區部隊,原先駐紮旅順和南滿鐵路的守備部隊也擴編滿員,兵力一時間擴編至十萬之多。
雙方都是兵強馬壯,自然要展開一場廝殺。蔣先雲和張學良決定先下手為強,於是,東北戰區參謀部迅速制定出作戰計劃,並且得到批准。
東北戰區參謀部的計劃是兵分三路,分別進攻哈爾濱、瀋陽和旅順。張學良主動請纓,東北邊防軍點撥了十一個混成旅加上一個草原騎兵師由張學良親自指揮向瀋陽進發;南路方向,劉堅率領原錦州地區野戰部隊向旅順方向進攻;最北面的一路是薛伯陵和林祚大,兩個年輕的將領乾脆帶著他的裝甲集團軍朝著黑龍江哈爾濱方向進攻了。
與此同時,關東軍的援軍基本到位,驕橫的關東軍自然不甘心只是趨於防守,於是,關東軍參謀本部制定出從四平出擊,直搗錦州入關的決定,本莊繁司令親自批准,關東軍副參謀長岡村寧次少將親自率領一個師團外加兩個獨立旅團從四平出發,向中國軍隊來的方向進攻。
最早和關東軍接觸的是張學良率領的部隊,他們剛打下幾個小的縣城,就在四平前面和岡村寧次的先頭部隊關東軍十八旅團交上火。
東北軍前線進攻率隊將領叫于學忠,東北事變當日他接到命令“迅速撤離,不得與之證明衝突”,惱羞成怒的他卻又無可奈何。
事變之後,他多次面見總司令張學良懇求其出兵抗日,直到不久之後張學良才同意抗日,並且委派他擔任東北邊防軍新編第七軍軍長,邊防軍第七軍是在東北事變之後新組編的,以東北軍精銳第七旅為基礎,再整編了其他部隊,形成了一支混合部隊。
值得注意的是,第七旅就是在東北事變當夜駐紮瀋陽的部隊,曾經的東北軍精銳因為東北事變逃跑,被老百姓罵做“兔子軍”,第七旅官兵也多以瀋陽周邊為主,這次進攻奉天,第七軍當仁不讓當了先頭部隊。
哀兵必勝這句話或許有些道理,第七軍在於學忠指揮下,一路向東挺進,連下多座縣城,收復多處失地。
不料,在四平城外不遠處,他卻遇到了岡村寧次的第二師團第4聯隊和第16聯隊組成的日本先頭部隊,第二師團又名仙台師團,是標準的關東軍主力,日軍的戰爭乃木希典曾任該師團師團長,東北事變之時,該師團就率先發起進攻,和第七軍可以說是冤家路窄。
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更何況是兩支血海深仇的軍隊!但在最初的時候,雙方卻並沒有把對方當回事,因為雙方進軍速度較快,所以都不知道對方已經到了這個位置,也就根本不知道對面的就是自己的仇人。
雙方官兵在不經意間交火,開始都以為對方是小股部隊,沒想到雙方越聚兵力越多,最後他們才發現對方都是進攻的先頭部隊。
丟失了大量重型裝備的東北軍雖然在人數上佔據優勢,但相對於訓練有素、武器精良的第二師團下兩個滿編聯隊,他們那點優勢很快就蕩然無存,四平城外一場血戰上演,雙方不斷髮動衝鋒和反衝鋒。
東北軍一個加強營和日本的兩個步兵中隊鏖戰,炮火之後雙方官兵竟然展開了白刃戰。
已是深秋的天氣,東北大地上早到了零下,第七軍這個加強營還剩的三百多個東北漢子們拒絕後退,他們甩掉身上的衣服和對面佔領瀋陽的關東軍士兵對壘,關東軍也毫不示弱,咿呀呀的退掉彈殼,發起萬歲重逢。
這是一場鋼鐵和肉體的對抗,更是一場意志的對抗,雙方的白刃戰異常激烈,戰鬥沒多久草原騎兵第一師的援軍到了,騎兵們揮舞著砍刀砍掉了那些關東軍士兵的腦袋,一時間血流滿地,人頭滾滾。
四平此地,雙方大部隊不斷聚攏,前線的交火由野戰逐漸變成了陣地戰。強悍的關東軍依靠優勢火力不僅瓦解了東北軍的進攻,還發起反攻,草原上來的騎兵師在城市攻堅戰上絲毫顯露不出來優勢,反倒是成了累贅,關東軍的一個師團快速反撲,導致東北軍和第一騎兵師傷亡慘重,後來還是空軍趕來支援,壓制住了日軍的進攻,不然真有可能一路潰敗到錦州。
連吉林那邊的小城市都沒有打下來,張學良這一路就讓日軍的一個師團外加兩個旅團打停住了腳,自然是臉上沒光,不過這也是不奇怪,他的部隊除了騎兵師外以東北軍為主,東北軍一直都是仿效日本建立,人家對你這一套熟悉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