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隔壁主機板真正開始實打實進入去散戶化階段的時候,之前嚷嚷著的磚家們完全不吭聲了,沒有一個跳出來說去散戶化這樣的言論。
因為當下去掉的散戶們,是真的不會再回來了,去掉一個基本上就等於少了一個。
不但不會再回來,甚至這邊的基金都不會買。
用現在很多散戶的話來說,是新交所不香?還是新證50指數不香?
原本陷入死氣沉沉的股吧論壇社群、股票交流群、基民交流群如今也都越發的活躍了,很多股民或基民也都開始曬出自己的收益,開年大熔斷爆虧的錢,在新交所市場回本,或者正在持續回本的路上。
有的甚至翻了倍,不但把在主機板腰斬的虧損填平,賬戶整體都初步翻紅。
股民們曬出來的收益也進一步推動還套牢在主機板那邊的股民持續斬倉出清然後“搬家”到新交所這兒來,目前新交所的五隻新證50指數的總資金盤規模已經飆升到了8950億,突破萬億不是可能與否的問題,而是時間問題。
現在那些個喉舌磚家們再也不敢提“去散戶化”半個字,而且開始說主機板這邊已經跌出了歷史級大底部,極具抄底價值。
就差明著說:老鄉,馬上來牛了,真的,別走啊!
散戶:相信大A,定投新指。
按照目前的態勢,隔壁主機板那邊的去散戶化速度取決於新交所這邊擴容的速度。
如果參考美股市場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資料,當時美股市場中的散戶持股比例曾達到了85%至90%左右,到了千禧年代這一比例下降到了大約33%,而最新的資料顯示,美股市場當中的機構投資者持有市值佔比已經達到了93.2%,而個人投資者即散戶的持有市值佔比僅為6%左右。
不過兩者也沒有實質的可比性,因為時代不一樣了,當今是資訊時代,資訊的傳播速度不是上個世紀能比的,當下什麼都在加快節奏。
就大A眼下的情況,新交所出現之後,隔壁主機板的去散戶化速度只會比阿美莉卡的資本市場快十倍不止。
方鴻估摸著以當前的趨勢,短則三年左右,長則五年左右,隔壁兩市主機板的個人投資者(散戶持有市值佔比將會縮減到20%以內。
原主機板那邊超過80%的個人投資者都會參與到新交所這個市場當中來,但與此同時新交所的個人投資者也不會超過20%左右,因為這個市場的准入門檻擱那放著的,也就是說80%個人投資者會透過場內ETF、場外公募基金等方式參與這個市場。
總而言之還是那句話,新交所的擴容速度決定了主機板散戶的去化速度。
如果現在的新交所市場的池子能夠容納隔壁兩市主機板80%以上的個人投資者的話,一兩年之內就能完成,這絕對不誇張。
……
隨著六月底最後一個交易日結束,2016年上半年走完,新交所目前場內註冊上市的公司規模也突破了300家,加上主機板那邊也發行了100來家,A股市場上在今年半年總共發行的新股數量首次突破400家關口,超過了2010年的349家,創了A股發行記錄。
而去年2015年全年下來發行了207家,今年半年時間發行的數量相較於去年翻了整整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