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方鴻在星宇科技總部已經待了差不多有個把小時,也大體上知曉了該公司在新能源車業務這一塊的佈局進度,秦豐在這一塊的業務佈置,其戰略層面都很準確,也符合方鴻的要求,他沒什麼要指導的了,讓秦豐帶著團隊去幹就行。
可以確定的是,今年以內星宇科技的新能源車是不大可能面市,明年也未必會推出首款產品。
作為該公司掌門人的秦豐非常有自信,在汽車圈子裡他不認為那些造車新勢力是星宇科技未來的競爭對手,傳統車企大廠在新能源車這一塊他也不認為星宇科技未來的對手。過去的一年來他研究了各大汽車廠商,無論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秦豐覺得只有比雅迪會是一個強力的競爭者。
但他自信的同時並不傲慢,對這一行也抱有敬畏的態度,所以秦豐並沒有著急推出產品,遵循慢慢來就是最快的思路。
真要強推,星宇科技現在也是可以推的,但會顯得很平庸。
如果是一家初創型的新能源車企,那肯定會被市場看做一個潛力股,也會更加包容一些,甚至還會有很多的褒獎。
但你可是星宇科技啊,是開發了STAR系列智慧手機一度把蘋果iPhone系列手機按在地上摩擦的那個高科技巨頭啊,讓對方不得不使出盤外招來打壓才把你給摁住,成為了國內科技巨頭的牌面,高科技的代名詞。
一旦推出新產品,不但市場會萬眾矚目,且都會抱著極高的心理預期來看待,也更為的嚴苛,如果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平庸,會讓人失望更會引來無數的冷嘲熱諷。
小有小的好,大有大的難。
秦豐知道現在的星宇科技被消費者寄予太多的厚望,尤其是那些鐵桿粉絲基本盤,也被國人寄予太多的厚望,同時也意味著更為嚴苛的要求。
星宇科技這個響亮的招牌不能砸了,跨界玩造車那麼多人關注,行裡行外想看星宇科技笑話的人也是有不少的,這些作為掌門人的秦豐也是有著清醒的認識。
首款產品肯定不能趕鴨子上架,晚個幾年都不是大問題,只要產品本身經得起市場的考驗,一面市即可一飛沖天。
末了,秦豐看向方鴻:「還有一件事,公司今年的資金鍊可能會有些緊張……」
方鴻沒多想直接說道:「那就舉債吧,發企業債。資金缺口有多大?」
秦豐旋即回答:「300億左右。」
方鴻點點頭道:「不少但也不算多。發行企業債向市場借這筆錢,要是沒人買群星給你兜底。」
有大BOSS這句話那是妥妥的了,星宇科技要發行企業債,不用想肯定是3A級企業債,一般的散戶是買不到的,直接就在大機構之間消化了,大把的機構會搶著把錢借給星宇科技。
因為都知道並且堅信星宇科技不可能違約,更別說其背後還有群星資本這個大爹,這買賣是穩賺不賠的。
方鴻沒有讓群星資本直接為星宇科技進行資金輸血,而是讓秦豐去市場借錢,群星提供了什麼呢?當然是信用支撐了,有你擔保進行信用背書,人家可以放一萬個心把錢借出去。
三百億的資金對於現在的群星資本而言,隨時都可以拿出來而且毫無壓力。
不過方鴻始終秉承著能用別人的來辦自己的事就儘量先不用自己的錢,既是給別人一口湯喝,多點搞朋友,自己的錢揣在手裡就意味著兜底能力的預期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