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收穫》發行,已經過去了7天。
從南到北,經過這些天的發酵和宣傳,《暗戰》這種新鮮的“諜戰”題材,脫穎而出。
《暗戰》因為《收穫》這個平臺,大放異彩。
《收穫》也因為《暗戰》的火爆,這一期銷量肉眼可見地上漲,交相輝映,相互成就。
而且,這種熱度還在與日俱增。
因為是少見的地下工作者為主角的小說,立刻得到了《文藝報》、《文匯報》等文藝界主流報刊連篇累牘地報道,不遺餘力地推薦。
比如,《暗戰:黎明前的一道風景線》。
又因為《暗戰》獨特的開頭,以及創新性的“諜戰”概念,得到了《文藝研究》、《南方文壇》從“諜戰”等文藝理論角度地點評。
比如,《談與諜戰題材概念》。
“方言的寫作對於當代華夏文壇來說,無疑具有獨特性、開創性和實驗性……”
“《暗戰》的題材之新,突破了‘反特’的桎梏,創新了諜戰英雄傳奇的文體敘事,《暗戰》的開頭之新,打破了常規的時空敘事……”
“下面這段寫的更好!”
莫伸把《文藝報》攤開在方言的面前。
“我看看,我看看。”
古樺、王安逸、鐵甯等人湊了過來。
方言放下手中的《論創作》,又欣喜,又無奈,無奈的是稿費是一次性的,熱度再高,銷量再高,也跟自己無關,但欣喜的是,好歹電視劇、電影版權還攥在自己的手上。
而且,今後發行單行本,又能大賺一筆。
單單就稿費這一項,算上《聽風》、《牧馬人》這些,差不多有2000多塊。
五分之一的萬元戶!
關鍵,不久以後還要發表一部長篇小說。
正在他盤算這筆錢的使用時,屋外傳來了蔣紫龍的聲音,“巖子,外面有人找你!”
“誰啊?”
“就是你在地壇碰上的那個朋友。”
“噢!鐵生啊!”
方言把書小心地放進挎包,走了出來。
就見走廊裡,石嵐推著石鐵生。
“小方老師,這是我妹妹。”
“不是都說了嘛,不是工作場合,叫我‘巖子’就好了。”方言笑著和石嵐打招呼,“至於小嵐同志,我託大叫你聲‘妹妹’,沒有問題吧?”
“沒有,沒有。”
石嵐略顯緊張地擺手。
彼此相互寒暄了幾句,方言邀請他們到平常寫作的小平房,一路上,邊走,邊聊。
“我今天是來送稿子的。”
石鐵生拍了拍放在大腿上的帆布包,“順路也想看看文學講習所到底是什麼樣子。”
“你感覺怎麼樣?”
方言從石嵐手裡接過輪椅,推著他走。
“比我想象中的條件要艱難了點。”
石鐵生看向雜草叢生的校園。
“才剛剛恢復辦學嘛,但你別看艱難,斯室陋室,惟吾德馨,每天跟老師、同學聊文學,聊創作,慢慢地就不在乎艱不艱難了。”
方言道:“走,我帶你認識下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