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壹秒記住 qu
對方的目的非常簡單,就是把他給調集開,分成兩部分艦隊,無法對公海艦隊和舍爾艦隊形成有效的壓制,這就是對方的目的。
經過了一番爭論,貝蒂還是離開了,不過他只帶了的15艘船,對於此,傑里科是不置可否,之前派出了20艘船是為了安全,既然貝蒂願意帶15艘就帶好了,反正板子達不到他的身上。
貝蒂帶著艦隊走了,相對於自己,他更擔心傑里科,15艘船可能無法對舍爾怎麼樣,他也沒打算怎麼樣,逼住就可以了,15艘擁有優勢,只要不是決戰或者損失巨大的話,他完全可以保持對舍爾的壓力,進而讓舍爾按照他的劇本來做。
貝蒂是趁著夜色離開了,夜間飛艇根本無法起飛,即便起飛也很難監控,給德國的飛艇,不可能有夜視裝置的,即便有,在複雜的北海之中,也很難起到作用。
也就是到第二天,飛艇重新過來的時候,才發現原來集中的艦隊,少了15艘,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追查,終於在下午的時候,找到了貝蒂的艦隊,15艘主力艦,各大重巡也少了不少,跟之前相比,少了5艘主力艦和差不多一半的重巡,戰鬥力最少降低了3成,如果說之前的貝蒂艦隊對舍爾艦隊是一個巨大的威脅,甚至有可能重創和幹掉舍爾艦隊,現在,只是存在巨大的威脅而已,殲滅舍爾艦隊是不可能的。
又一次成功的讓英國艦隊,分成了2個部分,算是達成了舍爾的目的,可是接下來戰鬥,卻讓他無從選擇,按理說,舍爾應該把目標放在貝蒂的15艘戰艦上面,因為他遠比波羅的海的留守艦隊弱,可是不知道怎麼回事,舍爾想了半天,最終下達的命令是,繞過貝蒂的艦隊,直接衝向波羅的海的入海口。
不同艦隊,在不同的指揮官手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雖然傑里科未必比貝蒂差,可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在應變性上面,舍爾不想跟貝蒂糾纏,本身主力艦就差了6艘,舍爾艦隊全力以赴的前提之下,說不定能夠重創貝蒂艦隊,可是他也失去了回去的機會,他不遠萬里,是為了解決德國的危機,把9艘戰艦帶回去,平衡雙方之間的差距,不是為了殲滅敵人。
就這樣,一方有了監控,在飛艇監控之下,可以清晰的看到貝蒂艦隊的任何動作,一方則擁有數量優勢,可以毫無顧忌追殺舍爾艦隊,雙方在北海數萬平方海里的區域,鬥智鬥勇,最終舍爾帶著監控,還是成功佔據了優勢,經過了幾次的調整和爭鬥,十來次的擦肩而過之後,成功的甩開了貝蒂艦隊。
貝蒂站在雄獅號上面,皺緊眉頭的,他雖然知道舍爾的大名,也有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只有這幾天的硬碰硬,才發現,舍爾這麼的難纏,3天的時間,不但沒有按照他的劇本來走,反而被對方甩開,雖然他一次次的追上,但是最終,還是棋差一步的,舍爾非常狡猾,更快的抵達曾經擊沉驅逐艦的位置,雙方的距離大概是180海里左右,對方的目的很簡單,會想波羅的海而去的,他即便超近道,用三角形的方法追擊,對方會提前5小時抵達波羅的海入海口。
此時此刻,舍爾也是有些鬱悶,用了3天的時間,花費了巨大的功夫藉助著的飛艇和無線電通訊的外掛,在又擊沉了21艘艦船的前提下,爭取到了幾十海里的差距,甚至未來,這個數字還會進一步的縮小,最壞的前提下,可能只有5小時的時間,可是他依然願意,因為他對自己的艦隊,對於西北生產戰艦和瞄準系統非常有信心,有了這些,將會成為戰艦的倍增器,看起來9艘的戰艦,說不定相當於18艘,甚至更多。
留在波羅的海的是略微有些死板的傑里科而不是貝蒂,已經算是最大的利好了,而5個小時時間,也是最大的仰仗,只要公海艦隊接應及時,把對方的主力吸引過去,成功突破波羅的海海峽的,差不多有7成的機會。
雙方都在爭分奪秒,特別是貝蒂,如果說,這是一場追擊戰的話,他已經失敗了,別說差5小時的時間差距,相當的巨大,就算是差10分鐘,對方艦隊的速度比他們快,他們也追不上,可是世界上沒有如果,現在也不是單純的追擊戰,在波羅的海的入海口,還有25艘的主力艦,相對於那個,自己根本不算主力,說不定依然有機會,他已經在追擊戰上面失敗了,那麼接下來的這一戰,他無所畏懼,必須儘可能的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