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壹秒記住 qu
在引導員的引導之下,一艘最少是2萬噸的集裝箱散裝船,最終靠岸了,負責港口工作的,基本上全部是中國人,只有部分的日本人在這裡做一些最底層的工作,港口是一個專業性的工作,一旁永久性的塔吊正在施工之中,哪怕是臨時性的塔吊,也比傳統的手工裝卸效率高的多。
集裝箱的運用,讓中國各大港口的效率相當高,一艘2萬噸的集裝箱船,在中國青島,完全裝卸完畢只用4個小時,這還是大部分都分割轉運走的情況下,現在,在除了中國港口之外的其他世界港口,這個數字最少是4天以上,這還是在搬運工日夜不停的加班的情況下。
機械可以發揮出遠高於人力的效率,特別是對越發沉重的物品就越是如此,同樣的一件,300公斤,3000公斤,只要體積不相差太遠的前提下,塔吊的裝卸效率都是差不多的,可對人力來說,有時候,連十分之一的效率都沒有。
幾乎全部是集裝箱,塔吊開始在人力的幫助下,把一個個的巨大的箱子弄下來的,在廣場上面擺放整齊的,而接下來,叉車和汽車,將會把這些東西運送到朱諾的各個地方。
一個集裝箱,首先被塔吊弄下來,跟他一起的,還有30個左右,被30輛汽車運送到朱諾郊區的一處地方,這裡已經挖好了地基,甚至還有兩輛吊車,他們不是為了裝卸集裝箱的,而是為了建設,在這30個集裝箱之中,裝滿了足以建設19000平方米房間的鋼構,未來10天時間之中,施工隊會藉助著這些鋼構,在這裡建設一個總共5大層,未來可能會分成10小層的鋼結構房間,按照2平方米一個人來算的話,未來這裡將會容納近萬人。
2平方米一個人,看起來很狹窄,要知道,19000平方米的鋼構,層高都是2米,分成兩層,層高也超過5米,對於這個時代相對比較矮小的日本人來說,差不多已經夠了,床鋪問題上面,最少是高低床,有些極端的前提下,甚至會達到三層床,人均2平方米,雙層的就是4平方米,三層就是6平方米,在日本人看來,差不多已經夠了,在目前的狀態下,無法考慮到適用性的問題,如何容納更多的人,才是關鍵。
中國對阿拉斯加的開發計劃,相當的詳細,中國在建築普通住宅的地方,最出色的地方就是鋼構,從西北開發發展,1909年到現在,不過是7年而已,可是7年的時間,已經讓整個中國擁有了一大批的大規模的城市,這些城市之中,有大量的新建高層建築,可是更多的,是鋼構房,看起來很不可思議,卻是實實在在存在的,要想在短時間,建立中國這樣,規模龐大,人口眾多的城市,短短的7年時間,基本上不可能,也就是鋼構才解決這一切。
未來,這些結構會陸陸續續的結束,被新的建築物所取代,可是現在,他還是廠房和建築物的主體,7年的時間,數以億萬套房間的建設,中國對於鋼構的每一個方面,都相當的熟悉的,直接透過船隻運來鋼構的部件,然後的最少100萬套房間,就會在阿拉斯加的大地上面興建起來,的這都是大型的房間,每個房間最起碼有30平方以上,按照每人2平方來算,每個方面15個人以上,這些房間足以容納1500萬人。
城市容納的1500萬,加上阿拉斯加原有的那些建築物的,最少可以容納1700萬的人口,在入冬之前,移民這麼多是很難的,可是中國龐大的艦隊,足以支撐這麼的移民,只要日本能夠在中國的運輸船到達之前,準備好這麼多的人。
日本會做到麼,當然會做到,現在阿拉斯加的建設,已經成為日本政府的重中之重,每天跟中國之間的電報聯絡,最多的就是什麼時間,會來多少船,運力是多少,中國已經儘可能的減少每艘船運送的日本人數額,保證安全,也保證船上的壓力不大,可是日本人卻千方百計的增加,有時候甚至是10,15的增加。
要知道,這是跨越太平洋的運輸,雖然太平洋的風浪遠沒有大西洋那麼的大,可是也需要小心,多了人的話,對於整個船的運輸,後勤,都是一個不小的壓力,畢竟,臨時設在島嶼的補給點,面對著越來越多的人員,真的有些不夠用了。
可日本不在乎,他們當然知道這樣危險,可是死亡率高一點,跟多運過去10萬,20萬相比,還是後者更好一點,哪怕是增加了一點點的人手,也可以讓阿拉斯加的建設迅速的鋪開。
人手確實很重要,中國在建設之中更多的是技術和機器層面的,可是純粹勞力的活也不少,越來越多的人力,推動著阿拉斯加的變化,一個個城市,港口開始成型,並且迅速的發展。
這一點連美國也沒有想到,他們站在自己的角度,認為日本對美國進行了突然的襲擊,只是軍隊過來了,在9月之後,阿拉斯加就會迎來嚴冬,在阿拉斯加的嚴冬,是跟西伯利亞一樣可怕的嚴冬,這樣的寒冷氣候之下,除非是這裡土生土長的,其他人根本就住不下去,他們用半年的時間,累積力量,明年開春,再對阿拉斯加進攻,到時候,經歷了阿拉斯加的整個寒冬之下,日本人還有多少戰鬥力。
他們不知道的是,中國專門為西伯利亞發明粗的一種雙層結構,再加上阿拉斯加擁有非常豐富的煤炭資源,只要這些開採到位,暖氣和一些禦寒措施的提前佈置,足以讓這些沒有經歷過寒冷的日本人的,度過寒冷的冬天,更別說,日本不是沒有抵抗寒冷的人,他們的北海道就是一個寒冷的地方。
第一波移民過來的主力,是北海道人,因為北海道已經讓給中國的關係,這部分北海道人除了少數被安置了之後,剩下都在賦閒之中,中國要求的人口,技工,除了沒有選擇的,其他都是北海道人,現在移民的首批主力也是,北海道在日本的維度,已經相當高了,不能跟阿拉斯加相比,卻也算的上是難得的高緯度,這些人到阿拉斯加的適應能力,應該是遠在水準之上的,這種情況之下,所有的問題都考慮到了,出問題的機率幾乎沒有了。
日本為了應對美國的,在阿拉斯加半島和太平洋兩面的佈局的,相對於寒冷的阿拉斯加靠近北冰洋一代,太平洋這辺是溫暖溼潤的的,這裡本身就靠近的的熱帶,一年四季,都不會寒冷,加上中國方面的建設速度和日本人不計成本的人員投入,很快就向大規模的城市邁進了,其中變化最大的還是朱諾,最少有203艘貨船,運送了400萬噸左右的物資,其中三分之一是各種的機器裝置,中國累計向阿拉斯加運送了5000套各類的大型機械,也支援了最少12萬的技術工人,他們在120萬日本勞工的支援下,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城市建設,阿拉斯加正在以誰也沒有想到的速度,在不停的蛻變,發展,這一點,都被遙遠的距離和惡劣的環境給掩蓋住了,在截斷了電報線路之後,美國人一點都不知道的。。
手機使用者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