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4.1 燕關之外

大蝗災,這是北方特有的災難。

它們每年從西部山脈爆發,啃光北地一切地表植被,所幸由於南方水土溼潤,適合一種寄生菌絲的生長,這種蝗蟲在南方無法成蟲,從浩北高原下來後,就迅速消泯。而這種大蝗災的肆掠範圍,牢牢定下了遊牧和農耕的分界線。

【不過說到這大蝗災,也是有神話傳說的】

百聖時代結束後,據說北方某王在和中央神帝發生爭鬥失敗,一怒之下砸了定北鼎,大鼎破碎,封印的仇恨肆意流淌在大地上,仇恨與土壤接觸便變成了這大蝗災。為了挽蒼生於蟲口中,中央神帝摘下自己的髮絲,變成了遏制蟲群的菌絲。

對於這個神話傳說,蘇鴷有這麼腦補,蝗蟲災難應該和海拉人先祖和東大陸陸人類先祖的戰爭有關。

突如其來的蝗蟲,應該是基因除錯後專門針對農田的武器。

神話中的大鼎破碎,應該是雙方共識徹底破裂,然後發生戰爭。毫無疑問海拉人失敗了,為了防止向西撤退遭遇追殺,故在測定氣候後,釋放了蝗災。

東大陸陸人類的科學家盡全力研發對應的孢子武器遏制了這東西對東大陸農業的摧毀,但是也徹底耗盡了東大陸在戰後的那僅存一代科學家的精力。

至於菌絲和髮絲的聯絡,旁白:“為了研究菌絲,當時研究員應該是徹夜工作,獻祭了不少自己的頭髮。”

……

經過兩萬年的發展,這些昆蟲已經沒有最初那樣恐怖,並且嵌入了北方的生態系統中。

例如:蝗災每年定期的爆發,北方候鳥定期的前來用餐。而在北方沿海的島嶼上也留下了驚人的鳥糞礦物,自然界是平衡的,人類打破的平衡,其他物種會恢復平衡。

當然也正因為,每年定期興起的蝗蟲群形成了新的自然平衡,人類生產力發展後,想要再度改變,總是被自然再度教訓。

燕山歷史上有兩次企圖征服北方自然,均已失敗告終。

第一次:蒸汽歷934年,呂家先祖某位城池,企圖在燕山以北建立渤海郡。

當時氣候是偏溫暖的,大量的蒸汽農業裝置開墾北方農田,同時新修水利。結果第一年豐收,第二年提前播撒了菌絲,蝗災也沒起來。

但是第三年,氣候出現了一個波折,早春平均氣溫偏低,降水量也偏少。菌絲偏少,這直接打破了一個閾值。而閾值降低後,後面對蝗災是一系列的促進條件。

在農作物豐收前,幾千年都沒有過的大蝗災突然的爆發了,大量農作物和水利設施會加速蝗蟲的繁衍。因為農作物種植導致蝗蟲突然激增到幾千年都沒有過的程度。蝗蟲直接鋪天蓋地,不僅僅吃光了所有的作物,還將其他植被給吃光了。

並且數目龐大的它們直接向南遷徙,越過過去恆定的邊界線,直接橫掃了浩北高原以南六百公里範圍內的所有地區。整個北方的生態三年都無法恢復。

而當年由於寒山糧食歉收,進而導致寒山被塞西擊敗,割讓了橫山以西的土地。

第二次,是在一百年後。

當時技術革命出現了大型飛艇,生物師開始大規模培養新品種的菌絲。當時蝗災有起來的兆頭,快速投放菌絲,能一下子感染所有蝗蟲,讓蝗災消泯。這套反蝗災的機制是非常成功的。

可是經過了十餘年的豐收,世界大戰爆發了。為了消除寒山的勢力,當時的蓬海帝國直接派遣了長城進入北方,炸了所有陸地上的飛艇基地。

蝗災沒法遏制,所以北地的人們眼睜睜地看著蟲子組成的黑風暴再次到來。

由於前面十年用孢子滅絕蝗蟲,讓候鳥族群數量逐年減少。處於食物鏈上層的生物一旦生存出現危機,可沒有食物鏈下層的物種那麼好恢復。

所以那次蝗災規模更大,肆掠的不僅僅是寒山,塞西蓬海甚至太雲都沒有幸免。

而由於本來就是戰爭年代,對生產破壞得極為嚴重,這時候蝗災爆發直接成為了壓垮局面的最後一根稻草。北方兩千公里赤地一片,北方四十個城市白骨累累,人竟相食。

那次災難直接導致了寒山君主制崩潰,而後變革為貴族共和國。所以這小小的蟲子,讓人類的政治起伏跌宕。

這六百年來開發塞北,一直是寒山的禁忌。而現在寒山內部政治家再度預設塞北開發計劃。某種程度上是對太雲的強勢沒轍,有了政治無賴思想。——“塞北生態再變,大不了大家同歸於盡”。

不過現在蘇鴷慫恿呂茗到北方開發,可沒打算同歸於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