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31.17 對神禁言

……

12月12日。

經過在公轉軌道上一系列複雜的減速過程,艦隊穩定進入金之星的引力場。

艦隊藍色的粒子助推器停止了噴射,在軌道上空自然運動。

一個個太空艙在金之星上空展開,這些金屬體開始瞄準地面落點入射,前方彈出了由高能奈米材料構成的緩衝器。

在即將降落到金之星表面時,緩衝器奈米能量網撐開了一層層金屬帶。這是螺旋麵結構,一共撐起了足足三萬米長。

這是一種前衛太空艙減速技術。

這就類似於一個超長的彈簧,利用奈米顆粒的電磁能量,在螺旋麵最後接觸地面時驟然壓縮下,讓尾部的太空艙,用一種較為和緩的方式減速,衝擊力全部蓄積在奈米顆粒之間的電磁場中。

這種登陸技術儲備,早在49年的時候,均摘星原體就在磁雲星上研發了。當時搞這個技術,還是出於軍事目的。也就是怎麼在汲月這類沒有大氣層緩衝的星球快速降落。傳統的火箭反推設計,太過臃腫。看看能不能用新技術解決。

當時的均摘星原體:“我就設計設計,實驗實驗,總結總結,你看,其實沒真的要突進汲月啦。”

言歸正傳。

這個技術沒有用在汲月上面,但是用在了金之星表面登陸上。

在太空戰艦中,重核子燃燒物質在直徑八十米的太空艙內啟動,完成奇異夸克源頭點火。這種高能物質,在沒有足量物質供應的情況下,會快速熄滅。

故,緩慢降落在星球表面,然後再裝配地表工廠顯然是不行的。必須在地表先構建一個深井,然後火種物質快速打入這個井中,在二十秒內完成減速,然後對接地表工廠的物質供應。完成火種儲存。

技術難度非常大,第一波投送過程中,百分之七十的“火種”全部熄滅了,其中還有兩個投放艙沒有進入深井,直接撞擊到表面:金屬約束艙瞬間解體,內部被約束的火種(高能物質)裂解,在金之星表面騰起了當量三千噸規模的核爆衝擊波。

投送意外導致的爆炸場面,讓當代某些技術人員興致盎然地假設,是不是能用這個技術研發成一種新的殲星彈頭。

有了第一波的投放經驗。

第二波的投放成功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頂著長長能量彈簧的投放艙,精準地命中金星表,那直徑一千米,宛如輻輪中軸的井口。

隨著投放艙插入,井口中磁反應設施對入射艙減速,所彈射電離雲,可以讓太空上觀察者看到地面星光閃爍。

在總控制大廳中,可用的火種區域依次點亮,金之星的表面逐漸亮了起來。

12月20日,均摘星宣佈:“金之星火種部署完畢。”

軌道上數萬名工作人員在相互慶祝後,開始進行下一個步驟。——那就是讓金之星揚起‘輕紗’,再罩一次太陽。

……

金之星表面充斥著兩萬年前的雕琢。

圓弧大地的表面,坑道排列非常規整,這些是上一代文明留下的。

當年的文明,控制恆星的材料也就來源於金之星,也開採過這個行星。而在金之星表面甚至還有一些方塊基座的土丘,這和當今土之星預備建造的金字塔發射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沒有維護,內部電磁結構撐不起龐大的建築重力,只能倒塌。

金之星表面殘垣斷壁,那麼當年那個包裹恆星的結構,又在今日何處?

那種人造物,是無法長久存在於太空中的。當引力爆發時,那個結構就已經碎裂了,而隨後在太陽射線灼燒下,會粉碎成宇宙塵埃。

最後由於大行星能夠清空軌道上物質,這些物質最終又落回了金之星,形成了金之星表面大量粉末狀態的土壤層。這種土壤層在引力上萬年作用下被壓實,形成了‘脆脆’金屬質頁岩。

而這些沉積層也很好地為那個時代裝置進行了保留,一個個大型機械,宛如化石一樣在金之星存留至今。

聯邦其實在幾百年前就知曉上一代文明是如何擊退神祇。但是知曉,並不代表就有決心能執行。

測繪恆星需要龐大的工作量。對各個節點的物質量子態的調節,也需要十億次的實驗。而那時聯邦無法用合適道義完成動員,去執行這麼龐大的工作量。

三十年前,土之星上連動員平民脫離搖籃享樂,建設海洋都做不到。自然也做不到動員頂端人員對神靈抵天一擊。

撬動恆星引力不僅僅需要奉獻,還需要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