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一場雨下下來,大旱徹底緩解,滿安丘的井裡都溢位了水。
知縣李帆以鹽易米在全縣推廣開來,連帶著青州其餘幾縣也都紛紛效法,百姓稱讚李知縣,連巡撫巡按都前來安丘,專程誇獎了李帆,準備上書朝廷,讓其餘大旱地方,也能以此法自救。
李知縣立時聲名鵲起,他也坦言是受到本地一小兒啟發,這事不用高矮生說,齊魯大地上有的是說書人,開始他們的演繹。
李帆又嘉獎了啟發他的人一次,只是他不曉得是崔稚,仍舊以為是魏銘。他讓苗先生前來綠亭村,贈了魏銘一套文房四寶,一套啟蒙書籍。
崔稚翻了翻這套啟蒙書,似《三字經》、《千字文》這種常見的,就不說了,還有一本《龍文鞭影》,魏銘告訴她,這書主要是講一些人物典故,多是二十四史中的人物。
“李知縣這是盼你成龍啊!他是不知道,你本來就是龍!”崔稚翹著二郎腿道。
魏銘著實怔了一下,見她嬉笑態度,還不自知,嚴肅道:“這樣的話,再不要亂說。”
崔稚這才意識到,觸了封建君主的逆鱗了,趕忙捂了嘴,半晌才道:“我一定注意,不給你惹事。”
她縮著腦袋的小樣,也是好笑的緊,魏銘想繃著臉嚇唬嚇唬她,都繃不下去了。
“罷了。”他道,將書收了放到了崔稚床邊。
“咦?你不要?”崔稚問了一句,又想了起來,“對哦,你不需要。”
魏銘伸手點了點書,笑看她一眼,“你需要。”
他轉身走了,崔稚在他背後朝她擠眉弄眼。
苗品過來送東西給魏銘的時候,當然要看望一下“高矮生”。他只當崔稚講書講的這麼好,還以為她也上過學,啟過蒙,甚至還偷偷問她,父祖可是抄沒流放的官員。
也只有官宦之家,才能把六七歲的女孩教得這般口齒伶俐、出口成章。
他高看崔稚一眼,同崔稚說話自然不一般,拿出夫子本事引經據典地說話,差點把崔稚說懵了,要不是魏銘救場,崔稚就要露餡了。
她哪裡知道那許多典故,大路邊的說說也就罷了,苗先生給她玩深層次的,她當然要趴了,她滿腦子只有段子和現代梗!
崔稚抱起那本《龍文鞭影》翻看,嘴裡喊著小乙,“小乙呀,要不要和姐姐一起識字呀?”
小乙才不到三歲,識什麼字,玩才是要緊呀!哪裡似她,芯子裡二十好幾的人了,繁體字一半都認不清!
小乙大聲回答:“不要!”
屋裡的崔稚長長嘆了口氣,又求她:“要麼!要麼!”
“不要!”
院子裡,樹蔭下,魏銘笑出了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