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葉觀的告誡,皇永寧找到了劉天逸,徑直和他說明了來意。打算將烏鳳城所有百姓遷出,遷至不遠處的長匯城,過多的事情他並沒有說,只是讓劉天逸想辦法。
劉天逸得知了皇永寧的來意,臉上立刻一臉茫然,首先想到的就是拒絕,但皇永寧言辭犀利,根本不給劉天逸辯駁的機會,給他一個月的期限,讓他在一個月之內,安排好百姓遷移的事情。而後,皇永寧沒有絲毫耽擱,在所有民眾驚愕的表情之下,帶著所有的軍士,包括烏鳳城的歸降軍士,全部出了烏鳳城區域。
剩個烏鳳城,沒有了一個兵丁,立刻變成了一個沒有任何抵抗能力的城池,百姓一直以來的安逸平靜生活被打破了,而劉天逸只能出來安撫,卻並未說皇永寧讓所有百姓遷徙之事,這件事絕對不能現在說,只能採用迂迴的手段來做。
皇永寧這麼做,也是受了葉觀所言的影響,他要看看,這劉天逸到底是不是真心實意的投降東王府,他將所有軍士帶走,給劉天逸留下一座只有百姓的城池,他若真的用心說服百姓遷徙到長匯城,皇永寧心中自然對他懷疑減弱,如若不然……
他這麼做還有其他含義,畢竟天清城城主親自在烏鳳城佈置了陣法,皇永寧不可能現在就和天清城撕破臉,這對東王府沒有任何好處,留下一月之期也正是此意。由劉天逸出面做這些事,比起自己出面來做,要方便的多。一方面可以檢驗劉天逸的忠誠度,另一方面,也能檢驗這個陣法到底作何使用。
若這陣法真的是留給那神秘的黑袍人施展陣法而設,那天清城必然不會准許烏鳳城全員遷徙,劉天逸若是天清城的人,也會想盡辦法讓自己撤銷命令。如果他真的這麼做了,很多事情,就能看的清了。
何況遷徙如此多的民眾,長匯城能不能容納也是問題,利用這一個月的時間,皇永寧打算在長匯城內大興土木,建造民宅,以供烏鳳城的民眾使用。若是在這個時候,天清城再派人來長匯城佈置陣法,那所有的事情便都有了眉目,皇永寧會在第一時間頒佈命令,所有東王府府軍,撤出飛地。
在進軍長匯城的同時,皇永寧派出了三隊斥候,一隊前往東王府,向皇元武彙報現在的情況,皇永寧將事情寫在信件之上,命令快馬加鞭,用最快的速度送到皇元武手上。而另外兩隊,則是去通知餘生和柳元兩位城主,他們在飛地後半段的征戰已然接近尾聲,在後面尋找一座可做臨時據點的城池,還是不難的。
做完了這一切,皇永寧帶著所有人馬,浩浩蕩蕩,直奔長匯城而來。
而烏鳳城內,劉天逸卻是一籌莫展。
他根本沒料到皇永寧會忽然讓所有人撤出烏鳳城,更沒想到會命令自己將所有民眾遷入長匯城。劉天逸站在烏鳳城的大殿之前,看著那散著淡淡光芒的屏障,感受內部的陣法,輕輕嘆了一口氣。
若不是因為這陣法,他現在會過的很舒心。
原本,劉天逸便是一個治理內政的人才,而不是征戰沙場的將領。當初天清城主來找他的時候,他心中是一萬個不願意,但……
想到這,劉天逸再嘆一口氣,他清晰的知道,皇永寧這是在試他。肯定是感覺到了什麼不妥,這才決定撤出烏鳳城的。
劉天逸很想答應皇永寧的條件,按照他說的去做。他看出來了,東王府和飛地不同,東王府有一套很完善的治理屬地的辦法,而且十分奏效。飛地在此之前一片散沙,即便自己將其統一,也還是如此,城池與城池之間雖停止了刀兵相向,但彼此之間的仇恨卻不是那麼容易化解的。自己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在整個飛地之內聚攏所有軍士,最大程度上削弱了城池的實力,以此來抵消發現征戰的可能。
而東王府卻不一樣,近日來的戰報他也看了,餘生和柳元兩位將軍帶領人馬直入飛地後半程,百餘城池,爭相投降,看到東王府的鐵騎,根本就沒有抵抗,徑直開城。這樣的事情,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眾多城池投降之後,餘生和柳元不但沒有放慢腳步,反而加快了行軍,不出幾日的功夫,幾乎已將飛地全境收入囊中。
而投降的所有城池,居然沒有一處出現問題,從這點,就能看出一二了。
劉天逸最近在烏鳳城待的很舒服,再也不用去考慮他並不喜歡的沙場之事,每天處理烏鳳城的政務,將所有事情辦理的井井有條,毫無差錯。只有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劉天逸才覺得習慣和舒服,其他事情,他不願去想。
但他也明白,這樣的時日總歸是要到頭的。從東王府進入飛地,佔據烏鳳城開始,他就明白,該來的肯定還是要來的。
直至天清城主田舜帶著兩個尊者在烏鳳城內佈置了大陣,引起東王府高層懷疑,劉天逸明白,是天清城主要用他的時候了。而對於天清城主田舜,給劉天逸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違逆。
一想到天清城主那張慈祥的臉,劉天逸就覺渾身一震冷意,到現在他都記得,當時天清城主找上自己的樣子。
輕輕搖了搖頭,強迫自己不再去想這些,但心中卻已然做好了決定。東王府和天清城之間,他只能選擇天清城。而對於皇永寧的命令,他自然有應對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