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回頭,只見暮光子爵執槍站在他身後,神完氣足——是誰復活了他?
董民珠聲音有點嘶啞:“是我們輸了。他有鳳凰傳承,是憑自己的實力復活的!”
李磊三人也不曾想到,剛來小石城,就見識到這樣一個高階傳承。他們在《聖途》中,見過的最高傳承,就是不完整的兵王傳承,和暮光.橙語的‘鳳凰’傳承相比,簡直就是垃圾!
董源收劍認輸,臺下的小石城居民登時爆發出一陣歡呼。
系統提示:你擊敗了一位高階外來者,小石城居民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加了。
暮光子爵走到董民珠身前抱拳:“歡迎先生加入小石城教學隊伍!”
任是董民珠灰心喪氣,此時也是眼睛一亮。他以為城主先前折辱於他,只是為了想讓他真正的‘歸心’於小石城:“城主何必前倨後恭?能擇一地坐而論道講解《論語》,就是聖人也會從內心散發欣喜之情!”
“在下對於孔聖,是滿心崇敬的。在下以為,孔聖‘有教無類’‘學而時習之’的治學態度堪為萬世師表,足以稱聖。”
董民珠面色一沉:“你認為孔聖不是憑藉論語稱聖?”
“時也勢也。不如我們到市政廳再談。董前輩劍法超卓,還請一同。”
董源沒想到子爵如此禮遇自己,他側身不願接受暮光子爵的禮遇:“先聖劍法,我只得皮毛,如何當得起超卓二字?倒是你的劍法,隱隱有祝融氏的威能;小女娃娃的劍法,也有一點墨守成規的意思。”
一行人往市政廳走去,天山奇俠跟在董源身後抓耳撓腮:“誰有辦法能讓董源把他的劍法傳給我?我出五百金幣!”
三七:“不害臊!我要是有辦法,我自己去學!看看蘇老大還敢在我面前耀武揚威!我出六百!”
蘇老大以為,想學董源的劍法,只有成為儒家門徒才有機會:“你們想學,最好是先把論語、春秋、詩經熟讀三百遍。可能會有機會!”
市政廳,城主設宴款待董民珠。七劍主力和九塊石頭、名門寶貝都列席陪坐。
董民珠感覺食之無味:“老夫有一事始終想不明白。觀城主的言行,是非常尊崇先聖夫子的。為什麼又看不起儒學?”
“在下以為,儒學自仲舒公之後成為顯學,已經不是夫子心中的儒學了。”
“何以見得?”
“子曰:有教無類。又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此誠為千古治學不易之理。在下以為學問之道,達者為先。結合有教無類,可見夫子在治學之道上,是人人平等的。可是夫子又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將人們分為三六九等。我不知道夫子為什麼這樣自相矛盾。董公可願為我解惑?”
這不是剛才的問題。董民珠還是給出答案:“治學之道對人;君臣之間都是公事,不可混為一談。城主在校規中也說,要求學生們公平處事、公正待人。難道你現在分不清其中的區別?”
“天子無家事,父子有良莠。所處的地位不同,對於公平公正的見解自然不同。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利益,相同者眾,有人牽頭組織,即為‘黨’。儒家以為自己的學說有利於帝王將相的統治地位,也就有資格從這些利益中分的一杯殘羹。所以我認為儒家是朋黨之祖。”
“城主總是習慣顧左右而言他嗎?”
“一回事兒。在統治者眼裡,教學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讓學生的看法或者利益於師長趨同,而這些師長的利益則必須和統治者相同。這樣的教學,才會被當時的統治者接受和支援。但,這不是真正的有教無類!好的老師,其所有的教學目的,都只有兩個:讓學生成為智慧、勇敢、善良、誠信的人;其次才是讓學生成為對整個人群都有用的人。董公可知,天下的利益,都可以用財貨來衡量,而財富在一定的時間內是有定數的。利益相同的人集合起來,就會佔據這其中更多的份額。你們的教學,讓這些人更加抱團!這對其他人是否公平?”
董民珠瞠目結舌:“這從何說起?這就更需要我儒家在學問上的大一統,使所有人的利益一致,天下太平大治,不難指日可待。”
“可能嗎?你我大家都是儒生,誰去種地?誰去牧羊?誰來給你這們這樣的衣冠禽獸製作衣服?誰來發號施令管理這小城的秩序?你去還是我去?所以我認為,長久的大一統不能單單建立在學說思想的趨同上,他必須保持利益上的平衡。子曰:鄉愿,德之賊也!就是說一個團結的利益集團,必定是毀壞道德的盜匪!只有將大多數人的利益,置於集團利益之上的團體,才是天下之望,才能得天下歸心。”
董民珠道:“一派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