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氏見女兒如此說,只好挪過來,端起湯碗,但要端過去給兒子,高兆拉著母親,撒嬌道:“娘喝,娘喝了有力氣抱妹妹。”
“你就喝了吧,等我發了俸祿,多買點骨頭,熬上一大鍋,這天太冷了,一家人都喝點。”高文林一旁說道。
江氏只好自己喝了,放下碗說道:“這要是在鄉下,自己喂兩頭豬,每年冬天賣一隻,留一隻自己吃也好,就是城裡沒法養。”
“就這你和大姐都忙不過來,要是餵豬,那就歇腳都沒空。”
高翠接話:“要是在鄉下,餵豬不都是小兒們乾的活,咱高兆帶著弟弟就能餵了,我早就想過,一是沒地方養,二是文林好歹是個主簿,總的考慮面上要好看。”
聽爹孃和大姑說起這,高兆聽著。
這個問題她早就想過,想個什麼能補貼家裡,什麼開飯館,抱歉,她不會做幾個菜,再說,就她要是出這個主意,家裡誰去幹?
母親是隔幾年生個孩子,大姑幫著家裡,家裡活都忙的團團轉,高兆只好幫母親帶弟弟,帶了大弟帶小弟,還得幫著照看妹妹,好讓母親騰出手來幹別的。
家裡四個大人四個小兒,每年的衣服鞋子,都是大姑和高母來做,飯菜是大姑和劉家的兩個人,巧雲才四歲,大姑就盼著弟媳能再生一個,就不指望母親能幹多少活。
所以什麼帶著全家發家致富,高兆撓破頭也想不到哪個能做,投資的一是沒錢二是她是廢柴,沒有好主意,十幾年還總有倒黴事,就像這次,摔斷腿,還要害的家人伺候她,吃好吃的也要花錢呀,沒給家裡賺一份錢,倒是每年還要額外為她花點。
慚愧!丟人!
現在好好想來不來得及?趁在家貓著幾個月,到春天了,好好想想,乾點啥?
高文林吃完飯,看著女兒發呆,忙過去摸摸女兒額頭,“不熱呀,怎麼沒精神了?”
高兆趕緊回身,笑道:“沒,我剛想事哪,爹,怎麼能多賺點銀子?”
“怎麼?兆兒要買什麼?貴嗎?多少銀子?”
“不是,我啥都不買,就是想總這麼緊巴巴的,不如想想能幹點啥,我大了,可以給家裡出力了,要是能做啥賺點,將來大弟小弟娶媳婦聘禮多,也能娶個好媳婦。”
高翠趕緊說道:“兆兒可別瞎想,你弟弟讀書好了,自然能娶到好媳婦,你看你外祖父,不就是看中你爹人好,又是讀書人才把你娘嫁過來,幹什麼都不如讀書,考個秀才,將來開個學館,也是個飯碗。再說了,做生意哪有那麼容易,就是容易高家也不能去做,你還小,不知外面世道,誰看的起商賈?就是再富裕,家裡的小娘子想嫁到官家,要不是做妾,要不就是那家人圖了銀子,嫁進去也沒好日子過,咱高家幾代都是讀書人,哪能打那個主意?”
是哦,這裡是讀書為大,就是有那做生意的都要買了田地,戶籍也是良民,還培養兒孫去唸書,指望考個功名好徹底改善門庭,沒什麼比讀書更是走正途又捷徑的了,要是考個舉人在這小縣城就飛黃騰達了,就是個秀才都能昂著頭走路。
叔祖母為何趾高氣昂的,不就是堂叔先考中的舉人,又在宣慶府書院當個教諭,而父親是後面才考的,就這高文林一直覺得是女兒給他帶來的福氣。
高文林夫妻聽了大姐的話都點頭,又轉頭開始教育瞪著眼睛聽的兩個兒子。
等高文林拎著兒子們出去說檢查功課,高翠也去廚房忙乎,江氏抱著打瞌睡的巧雲回屋,高兆洩氣,發現她因小失大,家裡省吃儉用就想供著弟弟讀書,靠這個來翻身,想想也對,這個是最快的也是最近的發家之路,別的,高家人做不來,就算高兆會做菜,自家的鋪子收回來,她一個人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