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758 遇知音

雖然訊息傳過去了,他來了福建,第一件事就是動用平武公主的名義和吳家的力量,開始收糧,並讓總兵派人一路押送到杭州,再由侯秉貴負責水運到京城,能湊多少算多少,因為晚了大皇子兩三個月。

布政使姓蔡,家裡是京城,他有個堂兄娶的是俞氏,也就是魯國公夫人的姨母蔡夫人,尤夫人的雙胞姐姐。

作為京里人,蔡布政使對平武公主格外感覺親近,他有一孫年過十五,打算定二公主婆婆戚氏的孃家,所以想讓孫子跟著公主一行人一同返京。

最主要也是和公主駙馬一家混個臉熟。

所以蔡布政使對吳駙馬的行事給予大力支援,吳駙馬要想做鬼不至於在明面上,那就是有原因,他也不會多問,只要不讓他挪用銀子就好。

吳家這個年老早開始準備,平武公主讓高兆跟著林氏婆媳幫忙,其實讓她學著點宗族裡各種規矩和祭祀種種。

林氏和黃氏都會官話,帶著方言的官話,當著高兆面兩人從不說家鄉話,以示對高兆的尊重,也讓高兆體會世家女的教養。

婆媳倆態度溫和,做什麼,黃氏都會給高兆解說一遍,高兆心裡默記,晚上拿出小本本記下來,忘記的第二天虛心再請教。

林氏婆媳從沒露出一絲瞧不起或者不耐煩的神色,讓高兆從心裡服氣。

並不是因為高兆是公主兒媳她們才有此態度,人家就是與生俱來的那種涵養、那種素雅。

京裡的文人之家高兆沒有接觸過,見過的慶王妃和林氏婆媳她們不一樣的感覺,都是具有素養,可就能感覺出來南北方女子的差異。

難怪曾聽人說過京裡的文人和南方世家來比不算什麼,世家是幾百年的沉澱,那些幾代人的積累就自封文人之家無法和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世家相比。

人才與知識才是世家傳承的根本

世家子弟首先贏在起跑線上,平民讀書就算有錢買到的書籍,能和世家幾百年積存的書籍相比所受的教育和得到的學識也不同。

自古以來寒門出頭的人難得,能走出來做高官的是人才中的人才。

蔡布政使的孫子蔡昌東是嫡長子的三子,來福州三年,好不容易遇到京裡來的人,那是他鄉遇知音呀,恨不得天天來找高興榮。

他比高興榮大一歲,一見如故,主要是吳長亮比他大不說,看著太斯文,蔡昌東已經被這裡的斯文整的透不過氣來,一看高興榮,嘿我的小夥伴就是這樣的。

如果是在京裡,不看公主府,高家他可不看在眼裡,他父親翰林院就職,他堂伯祖父是大理寺左少卿,年少在京裡最欣賞花三郎,可惜花三郎嫌他小,不和他玩。

小什麼小,小了不到兩歲就說小,說起來還是親戚,他和花三郎是表兄弟。

蔡昌東問過高興榮認不認識花三郎,高興榮說認識,來過高家。

頓時,蔡昌東覺得和高興榮更近一步了,時不時的來找他,吳駙馬說正好,你倆就一處玩去吧。

高興榮想,他在吳家也彆扭,大姐也顧不上他,正好和蔡昌東一起出去街上四處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