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榮聽倪思才說了那段話,說道:“為何有句話說救急不救窮?升米養恩鬥米養仇也是這個意思。如果得了急病沒銀子就會沒命,那可以伸手幫下,天災房屋倒了,可以捐點錢,幫著把房子蓋好,以後還得靠他們自己撐起來,而不是靠別人施捨。剛才先生說的祖孫倆也是這種情況,有房子有地,兒子癱在家裡,那是長期養,不是一時救命,所以那個家得靠他們自己努力。”
孟先生讚賞的點頭,這個學生家裡情況他知道,以前在縣城,雖然他父親是九品官,家中不富裕,吃過苦,難得的是轉眼飛黃騰達了,卻不驕不躁,他還說這趟出門的費用自己攢的不夠,問家裡要了點,以後還。
倪思才卻覺得不可思議,讀書人不是都花家裡的嗎?他出門父親給了費用,母親還偷著給了,讓他別不捨得用,可別委屈自己,沒人說不應該,他也沒想過要自己還家裡錢,他哪有賺過錢,一直花家裡的。
這會聽了高陽榮說的話,覺得氣,比他小的高陽榮都比他懂的多,想一想這一路上,更氣,氣自己。
孟先生布置了篇文章,題目就是助,就一個字,讓他們三天後交上作業。
如此閒逛了兩三天,車修好了,孟先生帶著他們去看長城。
第一次看到長城的高陽榮和倪思才激動。
這就是大姐說的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長城!
在它面前,不由得心情澎湃!肅然起敬!
沒有任何語言來形容這兩個小年輕的心情,孟先生久久站立,神色莊重。
“回吧。“
幾人默默上車,一路無話。
先生沒有說寫一篇文章,高陽榮和倪思才不約而同各自寫了一篇文章交給先生。
高陽榮寫的是民,倪思才寫的是國土。
十天過去了,孟先生又帶著學生去了松山寺,寺人帶他去佛堂,孟先生讓高陽榮他倆寺裡轉轉。
高陽榮不敢走遠,跟前轉著看,好一會先生出來,兩眼有些紅腫。
沒人敢問,跟著先生回到客棧。
“陽榮,思才,我這趟來就是想見見一個故人,近三十年沒見了,當初我也就像你們這麼大,不知天高地厚,私自離家,在外惹了人,被人追著打,幸好一個出家人救了我,帶回寺裡療傷。那以後我才規矩,知道不是所有人會讓著我。”
孟先生自那以後老老實實苦學,再也不和家裡對抗,選擇當先生,也是因為先生受的規矩比旁人要多,他知道自己性子,必須要用規矩約束,不然就會任意而行。
“你們現在還小,以為自己有主意,其實並不瞭解自己,現在是多學習的年齡,以後想明白了再選擇對自己好的事,不要偏離本性背道而行。”
高陽榮和倪思才同時回答是,不知先生為何說了這些沒頭沒尾的話。
“還有段時間,我準備住到寺裡一個月,你們各自打算,每天去寺裡報個平安,一個月後見面吧。”
這麼突然,高陽榮和倪思才蒙擦擦的回屋,互相看看。
“陽榮,你說先生……,那咱倆幹嘛?就住在客棧?”
高陽榮也蒙,先生真讓大姐說對了,不靠譜,就把他們扔客棧?他也怪放心。不過按照先生的性子,做得出來,我還沒敢私自離家,先生不是在十五六歲跑外地去了嘛。
真夠可以的,難怪大姐說有些人老了依然會犯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