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牙之死令晉賊全軍傷痛。
有人主張先報仇,也有人主張先北上。
眾匪在先報仇還是先北上一事上商議許久,始終達不成共識。
此時軍中糧草不多,周邊百姓盡皆被劫掠一空,無法再補充軍需,再滯留下去,只怕事情不妙。
吳勝欲先攜全軍北上,再論與大金牙報仇一事,然而大金牙在時,素來與眾兄弟感情極好,其中有六人感情尤好,稱兄道弟,分別叫做吳智、趙義、黃袋、孫連、鄧先來、張九道。
這六人極力主張報仇,手下兵馬近十萬餘眾,還有眾多中小山寨追隨,全算上也有個五六萬人,因此吳勝不能忽視。
鄧先來此時率先來了脾氣,言道:
“哥哥做了王,不願給兄弟們報仇,我等自去便是,不敢耽擱哥哥坐那皇位的大事!”
此言一出,全體寂靜無聲。
吳勝死死的盯著鄧先來。
鄧先來毫不示弱的看著吳勝。
其餘吳智趙義幾人默默起身,站在鄧先來身後,為其助勢;而幾人身後又有眾多中小頭目也一併站了起來。
其餘眾頭領大多數選擇看戲,兩邊各不相幫。
但也有一部分是吳勝最開始的班底,選擇了站在吳勝身邊。
吳勝的拳頭死死握著,他恨不得現在便剮了這幾人。
但望向四周,怒氣還是漸漸消散。
晉賊的內部太鬆散了,和方永那種垂直式的軍隊管理不同,吳勝雖名為晉王,但卻是手下大小統領共同推舉上來的。
這種形式雖然擴張極快,但權力卻被分散在手下各個統領之中,一旦爆發衝突,勢必會導致內部分裂,屆時便再難成氣候。
為了穩住人心,吳勝只能無奈妥協,答應先為大金牙報仇。
考慮到對手是陳正都,此人的作戰能力晉賊上下都多有體會,吳勝遂令吳智、趙義、黃袋、孫連、鄧先來、張九道六人領十萬大軍,共同前往剿滅陳正都部。
又令心腹手下,元天佑、湯明各帶五六萬人,小心繞過河間城,前往東面泊頭等富縣劫掠,以充軍需。
其餘人繼續駐紮在此地,防備河間城內的王子騰部隊。
命令下達後,各方開始出兵。
卻說鄧先來等六人領兵趕至滹沱河附近後,只見大金牙之墓。
搜尋四周,絲毫不見官軍人影。
連番探查之下,一無所獲,六人遂決定分兵搜查。
當下六人分做六軍,每軍領一萬多人,分向四周探查官軍蹤跡。
黃袋部沿滹沱河探查,行至會渦村,發現一些敵軍正在河西南岸撤離。
今年直隸大旱,滹沱河亦有些乾涸,只有少量的水流,很多地方都露出了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