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漣在朝堂上聲淚俱下,言道:
“陛下,淮陰之賊,降而復叛,實乃頑固之疾。若不以雷霆之勢掃而滅之,日後必成大患。雖然國朝財政,入不敷出,然治重病者,必用猛藥;忍小痛者,方能去大疾。”
“陛下宜號召天下蒼生,節衣縮食,以助軍需;商賈之屬,捐資獻產,共赴國難;百官之俸,亦當削減,以資軍餉。至於皇陵樓宇之工事,皆可暫停,以節省錢糧,全力抗賊。如此,方顯陛下之決心,感天下之萬民!”
於漣說罷,朝堂一片寂靜。
隆慶帝還在思考著於漣的說辭,覺得似乎有些道理。
正思索著,只聽一聲“無恥老賊”,彷彿拉開了開戰的序幕,剎那間,百官齊鳴,展開了對於漣的口誅筆伐。
每個官員都引經據典,把於漣罵的體無完膚。
有人道:“國雖大,好戰必亡!”
此人是遠近聞名的大儒,名叫孟申,引經據典,說的頭頭是道,恍惚間,於漣都覺得對方才是正確的。
有人罵於漣私德有虧,其子已故,於漣常來往於兒媳家中,欲圖謀不軌,行扒灰之事。
如此有辱斯文,於漣被氣的面色通紅,說不出話來。
還有人更過分,直接栽贓於漣與異族勾結,如此行事是為了調離大熙軍隊,讓草原異族趁虛而入。
這直接觸及了於漣的底線。於漣破口大罵,幾乎要和那人扭打在一起。
“夠了!”
隆慶帝一拍皇案。
“殿前失儀,各罰俸半年,退下!”
皇帝已然發話,兩人只得怒視著對方,領了皇恩,停止了這場鬧劇。
隆慶帝心中現在很是苦惱。
他本來聽於漣所說,覺得還有幾分道理,可是經過朝廷百官這麼一辯駁,又拿不準了。
隆慶帝遂徵集其他官員的意見。
戶部吏部的官員主和,表示大熙富有萬里江山,不必急於一時,應該暫時穩住淮陰賊,令雙方停戰,休養生息,等待國庫充盈,兵強馬壯之後,再一舉南下剿滅淮陰賊。
事實上,這些官員雖然說的好聽,但其實主要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考慮。
國庫已經告竭,再開戰他們也撈不到多少油水了,更重要的是,萬一隆慶帝為了籌措軍費選擇節源的話,那之前他們漂沒的那些窟窿該怎麼堵上?
就以正在修建的陵墓來說,戶部的賬和工部的賬可不一樣,一旦停下施工……
聽著主和官員的意見,隆慶帝覺得有些道理。
可如果主動求和,那他的名聲……
思慮間,又有一派官員站出。
這些是孔派的官員,以禮部為主,郭白也意外的摻雜在其中,講究主戰,但不完全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