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們見了,不知怎麼的編奏出了一首童謠,在京城中傳唱。
騎馬之人鞍背扛,行路顛倒意彷徨。牽牛竟把環尾綁,人被牛拖步踉蹌。
牛馬一朝得勢漲,反用獸蹄踩腳掌……
兩日後。
孟良回到了京城,帶回了草原人開出的條件。
交出牛繼宗和馬尚的頭顱,草原就答應退回八達嶺城牆,以八達嶺城牆為界,雙方互不侵犯。
隆慶帝對草原退回八達嶺的承諾很是心動,但對於草原人的條件,他卻不能答應。
儘管他沒受到過正統的皇室教育,但對於這種臨陣斬殺大將的條件,他也知道是不能答應的。
這多半是草原人的陰謀。
朝中的眾臣和隆慶帝一樣,能擠入朝堂的人,沒有一個是蠢人,因此基本都能看出來這是草原人的陷阱。
但是很多時候,人們說話不會為了正義,商人說話不會為了顧客,官員說話不會為了國家。
這些人更多的時候,說話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去考慮。
牛繼宗和馬尚阻止南遷,這就是他們二人最大的原罪,不可原諒!
再加上,朝中的某位大臣還在暗中助推波瀾。
因此很多官員上書,彈劾牛繼宗馬尚二人,請求隆慶帝為了天下黎民,國家社稷考慮,答應草原人的條件。
隆慶帝一開始還堅持反對,但很快有大儒上書,列舉檀淵之盟的典故,講的頭頭是道,辭藻華麗,極有道理,隆慶帝看了,一度懷疑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不知如何是好的隆慶帝決定召見心腹之臣,崔樞、程範二人商議此事。
此二人都是國之棟樑,心腹重臣,遇到無法抉擇的大事詢問這二人的意見肯定沒錯。
除了這二人外,隆慶帝的心腹之臣還有郭白,不過郭白現在不在,因此無法召見。
以前的時候還有於漣,因為於漣是隆慶帝的老師,也是新政最早的提出者。
不過最近這些年,隆慶帝意識到他這位老師已經被權利腐化,變成了一位腐敗的奸臣,若不是顧念昔日師生之情,他早就將其拿下下獄了,自然也就將其剔除了心腹重臣的地位。
很快,崔樞、程範二人趕來乾清宮,隆慶帝遂詢問二人對於草原人的條件的想法。
對於此事,崔樞、程範二人自然是希望殺掉牛繼宗、馬尚二將求和,那樣不管求和是否成功,至少這二將死後,他們就能順利南遷了。
到了河南,他們依舊把持朝政,依舊獨攬大權,豈不美哉?
但是現在,他們不能直接把這些說出來。
他們不能只考慮眼前的富貴,他們還要顧及自己的家族,考慮身後之事。
若是由他們主導,殺了牛繼宗、馬尚二將,致使異族進京,那他們後世有極大機率會被鑄成銅像,由萬人唾棄,留下千古罵名,就連子孫後代都抬不起頭來。
崔、程二家乃是春秋時期就流傳下來的大族,崔家先祖崔杼是齊國大夫,輔佐齊國四代君主,忠心耿耿;程家先祖程滑是晉國大夫,輔佐晉國稱霸諸侯。
他們身為這兩大家族如今的族長,絕不能讓家族在他們手中失去傳承,他們做任何事情時一定要審時度勢,三思而後行。
無論是草原、朝廷、還是淮陰軍,儘量都不能得罪。那樣無論最後誰贏,他們都能有一席之地。
是故,當隆慶帝詢問程範、崔樞二人時,二人的口吻模稜兩可,既言好處,又言壞處,讓隆慶帝無法判斷。
就在隆慶帝苦惱之時,突然傳來訊息,趙仕鴻前來求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