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南望,是著名的秦嶺。秦嶺又名終南山。
周武王滅商後,殷商的遺民伯夷、叔齊認為諸侯伐君是為不仁,是以不食周粟,隱居在秦嶺首陽山,以松針、山泉充飢。終南山就成了歷代隱士們的聖地。
大約600年後,周王室日漸衰微。老子出函谷關,在樓觀臺留下了兩卷《道》《德》經,後來人們根據老子的經書發展出道教一門,李唐王朝尊老子為祖,崇尚道教。終南山更成了道教的聖地。隱居修仙人的越來越多。
秦嶺很大,素有八百里秦川之說。
輞川,只是這終南山千嶺萬壑中的一條小小溪谷,位於以玉聞名的藍田境內。
這裡有一處別業,本是武后當政時著名詩人宋之問所有。開元年間,轉為以少年詩才名震長安的王維所有。十數年經營,頗有諸多得意的地方,文杏館、看湖亭、竹裡館、辛夷塢等怡人小景,成了王維和朋友們煮茶論禪、彈琴長嘯的佳境。
安祿山十五萬大軍反唐,直破長安的時候。玄宗聞風西逃時只帶了皇子皇孫和一些文武重臣。以王維的品階,不在此列。因此,安祿山攻陷長安,王維毫無意外的成了叛軍的俘虜。並被擄至洛陽,供安祿山偽燕王朝裝點門面。
這件事,也成了王維人生的巨大轉折點。
畢竟在安祿山偽燕政權呆過一段時間。王維被*救回後,便有人將這件事報告了肅宗,應該是那些平日裡嫉妒他詩才的人吧。王維被投入大獄。
幸運的是,他在安祿山偽燕時寫的一首思念李唐王朝的詩被秀才裴迪流傳出來,又有平反有功的弟弟王縉願意為兄長削籍贖罪,這才被赦免,給了個太子中允的閒職。
連番不幸的遭遇之後,王維愈加向佛,過起了半隱半仕的生活。這些也直接影響到他後期的詩畫,被人尊為詩佛。當然這是後話。
那浪蕩公子和僕從,便是奔向這王維的輞川別業而來。
一天前的夜裡,已經是夜禁時分,他收到一封信。信的內容很簡單,但整件事,思量起來卻非常的令人奇怪。
信,是由父親的近身侍衛送來親手交給自己的。父親有一支二十人組成的近衛隊,那二十名近衛跟隨父親的時間幾乎比自己的年齡還大。他記憶中,這些人從來沒有離開過父親身邊超過五十步。
當時自己正在書案前擺弄著一隻木鳥。
前些日子在酒坊喝酒時,認識了一位正在禁宮修繕宮殿的木匠,這些匠人屬於九寺五監之一的將作監統管,是皇室御用的工匠。兩人酒喝在一處,甚是投機。那匠人便以木鳥相贈。
匠人說,木鳥是自己做工乏味時以殿柱的邊角料做的,不成敬意。只是那木鳥內嵌機關,旋轉機括可以飛出千步開外,也是旁的工匠不能所及的。
公子試過,匠人所言不虛。因此,夜深了也把玩不倦。
那近衛直接翻窗進了自己的書房,想必不是走的正門,而是遊牆進得府內。近衛將信交到自己手上,也不叮囑什麼,只是兩句寒暄後,迅即閃身退入夜色,遁形而去了。
信件是以父親常用的封函裝著的,不是竹管木盒,不是蠟丸藏書。不知道這是怎樣一封信,竟讓那近衛弄得如此神秘。
公子心中奇怪,捏信在手,未曾急著開啟。先是掂了掂分量,又彈弄了幾番。沒有什麼可疑的地方。
思量一通,即是父親差心腹送來,還是先看看信再說。公子當下取出一把象牙小匕,挑開封蠟,展信便看。
噫!一目瞭然,信的內容很簡單。
吾兒。著查訪高仙芝、邊令誠二人舊事。沒有落款。
此外,再無半點資訊,也不說查什麼內容,也不說急不急,也不說查到何層境地。就這麼劈頭蓋臉的說查訪下這兩個人的舊事。
是啊,這二人一個死了多年。一個潼關陷落時,被叛軍擄走。有什麼事,肯定都是舊事。
就在他顧自端詳那信的內容時,卻忽得見了燈光映透的地方,一片紅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