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訪歐洲各國,腓特烈的心情是格外激動。不過這種好心情,沒有能夠持續幾天,他就變得厭煩了起來。
每天除了宴會,還是宴會。想象中,和各國君主商議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
抱歉,這是不存在的。外交部的隨行官員,已經搞定了一切,他這個皇儲只需要跟著湊個數就行了。
弗朗茨就算是再怎麼想鍛鍊兒子,也不敢把國家大事拿來嘗試。萬一折騰點兒問題出來,損失可不是一星半點兒。
政治面前容不得絲毫馬虎,一個不好,連繼承人都搭進去了。
因此,腓特烈這次出訪歐洲各國的任務,除了和巴登王室定親外,就是走親戚交流感情。
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皇儲,都會在成年後在歐洲大陸走上一圈。美其名曰遊歷世界、增長見識,實際上就是為了刷存在感,順便了解一下各國的發展情況。
弗朗茨是為數不多的例外,大革命讓他提前登上了皇位,喪失了這種同齡人交流的機會。
看似普通的遊歷,實際上也包含了濃厚的政治意味。
最初這種交流活動,主要是為了增進各國未來君主間的感情,減少各國之間的衝突。
到了現在事實已經證明,這個想法太理想化了。君主個人的感情,在國家利益面前根本就微不足道。
當然,積極意義還是有的。在沒有利益衝突的情況下,君主之間的友誼,也可能演變成兩個國家間的友誼,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矛盾衝突。
最關鍵的是給自己加了一道保險,如果朋友多,要是遇到變故,還有人幫忙說話。比如說:
戰敗或者是發生了政變,可以利用國際壓力保住王位,最不濟流亡海外的時候,還有一個棲身之地。
在君主制衰落前,這些都是有效的。如果不是沒有合適的機會,弗朗茨都準備在歐洲搞一次“王權不落運動”。
腓特烈就悲劇了,每天的日程都安排滿滿的,一天到晚都是應酬,連遊山玩水的時間都沒有。
這是親戚多的弊端,到了地方你不可能不去見人,主人公也不能不舉辦歡迎宴會。
面子都是互相給的,作為歐洲社會的頂層,商業互吹也是不可避免的。
腓特烈想要一個好名聲,就必須到這些大人物家中走上一遍,見一下當地的社會頭面人物,人家才會幫忙造勢。
因為親戚的關係,某些即便是身份低了一個檔次,腓特烈也必須要給人家一個面子,這又讓他的工作任務增加了很多。
不去還不行,這是弗朗茨給他佈置的任務。人脈關係這種東西,寧願一輩子都用不上,也好過在需要的時候沒有。
原時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個經典案例。戰敗的同盟國君主,都可以流亡海外;作為協約國的沙皇,居然無地可去。
這可不是尼古拉二世不想跑,臨時政府準備把他送去英國政治避難,結果喬治五世拒絕接收。
不光是英國人拒絕,歐洲其他國家也不歡迎尼古拉二世。貌似威廉二世表露出接收的意思,不過看笑話的意味應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