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看著手中戰報,亞歷山大二世臉上喜色不翼而飛,只剩下了濃濃的憂愁。
俄軍在前線取得了大勝,戰略上已經壓得敵人喘不過氣來,距離戰爭勝利越來越近。
然而在這些勝利的背後,都是俄軍士兵用茫茫白骨堆砌出來的。看著不斷增加的傷亡數字,亞歷山大二世承認自己怕了。
這個世界上可不只有普俄兩個國家,俄羅斯帝國的敵人很多,為了贏得這場戰爭賠上了全部身家,後面該怎麼辦?
……
外交大臣赫拉多·耶塞羅特:“陛下,今天上午奧地利駐聖彼得堡公使向我們發來外交照會,維也納政府倡議召開國際會議,調停這次戰爭。”
亞歷山大二世點了點頭:“終於還是來了。”
彷彿是鬆了一口氣,又夾雜著幾分不安。
停頓了片刻功夫後,亞歷山大二世問道:“奧地利人給出了什麼條件?”
外交大臣赫拉多·耶塞羅特搖了搖頭:“只是一份普通的外交照會,奧地利人沒有表明立場。
從現在的局勢來看,維也納政府恐怕不會輕易表態。”
這是事實,維也納政府現在真的很難抉擇。一邊是利益,一邊是民意,無論怎麼選擇都是錯。
既然無法選擇,那就先不表明立場,等待局勢的進一步發展過後,再表明立場。
到了現在這個時候,奧地利也不需要靠站隊過日子,早一點、晚一點都少不了自家那一份收益。
猶豫了片刻功夫後,亞歷山大二世做出了決定:“給奧地利回話,我們同意接受調停。
外交部做好談判準備,接下來有一場硬仗要打。將士們的血不能白流,絕對不能讓戰場上拿到東西,在談判桌上給吐出去。”
外交上的博弈,雖然不見硝煙,激烈程度卻絲毫不遜色於戰場。
英法奧三國建立新的國際體系後,歐陸戰爭的勝負,已經不僅僅是戰場上能夠決定的了。
軍事上贏了,只是一個開始;最終的利益歸屬,還是要在談判桌上確定。
當然俄羅斯也是一個大國,話語權還是有的,不會任人宰割。戰場上獲得了勝利,談判桌上就佔據了絕對上風,區別只在於收益大小。
……
沙皇政府同意了,柏林政府沒有道理不同意。現在撐不住的是他們,即便是軍隊中的激進派也知道大勢已去,再不談判就沒有本錢談判了。
戰爭進行到現在,僅普魯士王國戰死的就不只四十萬人,如果加上病死、重傷不治的,這個數字可能還要增加二三十萬。
光死掉的就有六七十萬,傷殘的自然也少不了,永久性減員過百萬一點兒也不誇張。
這對只有一千多萬人口的普魯士來說,已經家家戴孝、人人痛哭。除了個別中毒太深的,大部分人的夢都已經醒了。
幸好這年頭人口結構年輕化,青壯比例較高,要是趕上老齡化社會,傷亡這麼大早就崩潰了。
普軍指揮部,談判的訊息傳來,毛奇彷彿一夜之間蒼老了十歲,這次戰爭對他打擊實在是太大了。
實力的差距,不是靠個人力量能夠彌補的。一路打勝仗,最後卻在勝利中以失敗結束戰爭。
輸掉了這場戰爭,毛奇的名將光環並沒有跌落,反而越發的響亮了起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諷刺。
強忍著內心的悲痛,毛奇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命令部隊加強戒備,嚴防俄國人偷襲。”
不同於以往的戰爭失敗,這次戰爭的失敗,國內對他這個總指揮官的指責聲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