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11月1日,阿爾布雷希特大公和利奧波德二世在科隆進行了歷史性會面,雙方就反法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
好吧,這些都是官面說辭。真實的情況是盧森堡防線崩潰後,比利時局勢跟著糜爛,利奧波德二世已經鎮不住場子了,不得不流亡。
死守布魯塞爾,想想就可以了。以比利時的實力,根本就沒有能力在法國人的強攻下堅持下來。
不過局勢也沒有到令人絕望的時候,雖然盧森堡防線崩潰,德意志聯邦損失慘重,比利時又即將淪陷,但仍然改變不了這場反法戰爭,才剛剛拉開帷幕的事實。
本質上來說,這次戰爭就是法奧兩國為了爭奪歐陸霸權搞出來的,至於比德兩國完全是懷璧其罪。
比利時的戰略位置,德意志聯邦萊茵蘭地區的資源,就是他們被牽扯進去根源。
比德損失慘重,可奧地利這個帶頭大哥實力猶在。在南線,奧軍還佔據著優勢;非洲戰場上,奧地利更是把法國人按在地上蹂躪。
只不過南線奧軍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非洲戰場又不受大家重視,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了中歐戰場,才覺得法國人佔據了上風。
沒有到必須拼命的時候,利奧波德二世不是莽夫,在得到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保證後,果斷的選擇了戰略轉移。
戰爭進行到現在,利奧波德二世的命運,或者說比利時的命運已經和奧地利綁在了一起。
贏了這次戰爭,比利時付出的損失都可以從法國人身上找回來,甚至有可能向前邁進一小步;要是輸了戰爭,利奧波德二世就是流亡大軍中的正式成員了。
翻開歷史書,就會發現歐陸大陸的歷史中,流亡的王室家族早就過百了,能夠復辟的卻寥寥無幾,大多數的王室都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這背後發生了什麼,其他人不清楚,利奧波德二世卻是有所耳聞的。
具體經歷了什麼,可能已經說不清楚了。反正除了少數王室是自然絕子嗣的,大多數都是被絕嗣。
當然,這些悲劇人物的背後,都少不了花樣作死。內容之無腦,一般的劇情都不敢那麼描述。
在歐洲這種政治體系中,國王只要自己不作死,那就不會死。
拿破崙就是一個例子,玩得那麼嗨也只是流放,波拿巴王朝都沒被人滅門。
站在利奧波德二世的立場上來看,死守布魯塞爾就是作死。戰場上槍炮無眼,可不會分身份高低貴賤,並且還是不用負責的那種。
這不是最關鍵的,國王不需要上戰場,被誤傷的機率還是非常低。
關鍵是法國人有幹掉他的動機,法蘭西想要吞併比利時,他這個國王就礙眼了。
弒君在歐洲是非常嚴重的,不在戰場上解決他,事後法國人根本就沒辦法動手。
撒丁王國就是現成的例子,當年迫於國際壓力放走的王室,現在又跳出來給他們添堵了。
政治是血腥的,利奧波德二世不敢賭法國人的節操。況且,想要他完蛋的,也未必只有法國人。
除了國內的反對者外,英國人、奧地利人同樣有可能下黑手。
儘管利奧波德二世和英國王室是本家,同奧地利王室是姻親,可是現實已經證明,在國家利益面前,任何親戚關係都是靠不住的。
……
安撫住了利奧波德二世,阿爾布雷希特大公鬆了一口氣。在他看來,做一名國王的思想工作可比打仗麻煩多了。
不管比利時的實力怎麼樣,他們都是反法同盟中的一員,萬一利奧波德二世一時想不開投降了法國人,奧地利在政治上的損失就大得得去了。
按照弗朗茨大帝的說法,戰爭的本質就是:把盟友變多,把敵人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