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鋒……”
在一片喊殺聲中,都靈攻防戰打響了。作為南線會戰的關鍵節點,法奧兩國都投入了十二分的精力。
都靈的歸屬,不僅決定了撒丁王國的歸屬,同時還影響到了義大利地區的歸屬。
帶路黨們都準備好了,就看都靈戰役的結果。如果奧軍順利拿下都靈,那麼大家就一起動手趕走法國人,反之大家就要三思而後行了。
為了表示誠意,這些傢伙在義大利地區已經策動了多起武裝起義,牽制住了至少二十萬法軍。
為了方便指揮,摩爾克斯這位南線指揮已經把指揮部搬到了前線。
不重視不行,巷戰或許是法軍最有機會翻盤的,法國人肯定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在野外裝甲部隊可以縱橫沙場所向匹敵,到了城市中就不一樣了,隨便搞一點兒障礙物就能夠堵住前進的道路。
拋了錨的裝甲部隊,那就案板上的肉,只要法國人捨得拿命拼,一個炸藥包就搞定了。
作為跨時代的產物,奧地利的裝甲部隊就是一個字——貴,為此還被奧地利軍方戲稱為“陸地巡洋艦”。
這可不是吹牛,一輛最先進的坦克,生產成本和一艘最便宜的巡洋艦已經相差無幾。
最便宜的裝甲車造價都要數萬神盾,最先進的坦克造價更是高達二十餘萬神盾。
以奧地利的家底兒,到現在都只有四個坦克師、八個裝甲師,就足以說明全部的問題。
事實上,就連這十二個師也是不滿編的。因為暫時不需要防空,所以防空火炮團被省略了,摩托機械化步兵團更是沒影。
坦克數量也嚴重不足,每個師的坦克數量都在150~260輛之間;裝甲師要好一些,每個師的裝甲車差不多都在220~300輛之間。
這還只是理論上的,實際上能夠每個師能夠使用的坦克、裝甲車只會更少,畢竟戰場上也是有損傷的。
偏偏這年頭的坦克、裝甲車故障率又高,很多時候一場戰役下來,三分一的裝甲坦克都趴下了,剩下的也必須要進行檢修。
這也是法國人能夠收攏部隊,重新建立防線的原因。不是奧軍不想乘勝追擊,關鍵是作為殺手鐧的裝甲部隊不具備實施閃電戰的能力。
現在奧地利裝甲部隊的現狀是:名義上的一個師,能夠拉出來打的兵力,往往只有一個團,剩下的都在進行裝備維修。
法國人被鋼鐵洪流給搞懵了,不等於他們的戰鬥力就沒了。事實上,法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戰鬥意志,仍然這個時代頂尖的。
當然,法國人能夠重振旗鼓,這和維也納政府的命令也有直接關係。要在戰場上,最大限度削弱法國人,自然要給他們希望才行。
真要是一下子擊潰了法軍主力,最多也就幹掉幾十萬法軍,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喪失了獲勝的希望,就算是拿破崙四世不想投降,也會有人替他做決定的。
主動投降和負隅頑抗被打投降,完全是兩個概念。前者是啥也沒拿到,就要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後者卻是已經造成既定事實,只待一紙合約明確法理。
不想讓法國人完蛋的國家多得去了,奧地利想要實現自家的戰略目標,就必須趕在法國人投降前,打進法國本土。
……
對付什麼樣的敵人,就採用什麼樣的態度,奧地利顯然有資格被法國人重視。歐陸戰爭爆發後,法軍統帥亞德里恩第一時間就下令加固城防。
作為包含戰略、交通、政治、經濟等多重屬性的要地,都靈自然是重點照顧物件。一座座要塞拔地而起,配合著城中的建築物,儼然成為了一個戰爭怪獸。
頂著轟鳴的炮火,艾德勒上尉正帶著自己的第三連發起衝鋒。不對,應該說是匍匐前進。
子彈就在艾德勒頭頂飛過,一個倒黴蛋頭抬的太高,恰好被飛射而來的子彈擊中,只來得及發出一聲慘叫,就去見了上帝。
戰場上死人再正常不過了,戰爭進行到現在,第三連計程車兵已經更換了四分之三,艾德勒這個連長都是第五任了。
當然,並不是說他前面的四個傢伙都領了盒飯。除了一個倒黴蛋見了上帝外,另外三位都活得好好的,其中一位升了職,兩位在醫院中養傷。
戰場上就是這麼冰火兩重天。基層軍官死得快、升得也快,只要經歷幾次戰役活了下來,晉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完全不用擔心上司阻攔,因為他們要麼升了上去,要麼進了醫院,又或者是去見了上帝。總之,位置是空了出來。
在這裡,從士兵逆襲成為將軍不再是神話。只要戰爭持續的時間更長,就一切皆有可能。
艾德勒上尉不是軍校生,也沒有任何關係背景,戰爭爆發後不到一年時間,就成為了連長。
除了靈活的頭腦,和過硬的軍事素養外,更重要的還是運氣。如果不是父母雙全、家庭和睦,缺少打臉的反派,他都有些像氣運之子了。
奧地利的儲備軍官雖然多,最多也就配備到連排級,在大擴軍的背景下,作為老兵的艾德勒直接為了班長。
這還不算啥,第一次參加戰鬥,艾德勒所在的連隊就損失慘重,直屬領導排長、副排長要麼見了上帝,要麼進了醫院。
在戰鬥結束前,艾德勒就已經是代理排長了。和提拔沒有任何關係,因為他所在的排中比他軍銜高的都離開了戰場,按照奧地利軍隊的規矩就輪到他指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