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二章:稼穡艱難

求收藏、求推薦、求評論。

可是如今的冬小麥已經高達30厘米了,田苗連飯都顧不得吃,走到通往烏魯木齊市的路邊,攔了輛拉貨的大貨車趕往烏魯木齊,他要去農業研究所請教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研究所的專家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沒有經驗,大家都束手無策。

田苗聽說早已退休的江老專家可能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他馬不停蹄地上門求教。

年邁七旬的江老專家一聽,二話不說跟著田苗搭上從烏魯木齊開往伊寧的班車朝廣仁鄉趕去。

望著綠油油的冬小麥,研究農業一輩子的江老淚眼朦朧,廣仁鄉冬小麥的出苗率是他這輩子見過最好的,可見,廣仁鄉非常適合種植咱新疆科研人員研發的冬小麥。

江老出了個主意,讓牧民趕著羊群來吃冬小麥,又擔心羊群會將冬小麥連根吃完。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江老專家提出一人負責十隻羊,快速趕著羊群吃冬小麥,發現羊群有了連根拔起的跡象,趕緊將羊群朝前趕。

在江老專家的指導下,分管畜牧業的副書記別克波拉提要求廣仁鄉的牧民將轉場回來的羊只,全部趕到六大隊的麥地裡,只讓綿羊進地,不讓山羊進入麥地。

頓時,第六生產大隊出現壯觀的景象,廣仁鄉的全體牧民出動、第六生產大隊的全體村民出動,大家趕著羊群吃小麥的葉片。

三天的忙碌,高達30多厘米的冬小麥被羊群吃的參差不齊,高高低低,非常難看。

看著高約十厘米左右的冬小麥,江老專家發出舒心的笑容。

沒過幾天,廣仁鄉終於迎來了這個冬天的第一場大雪。

大雪過後,2000多畝冬小麥被厚厚的積雪覆蓋,江老專家和田苗這才放心得返回烏魯木齊。

次年,田苗在單位的支援下,又帶著農科所研製的春麥品種在廣仁鄉荒灘地種植春麥,汪凌又是大力支援,其他生產隊都旁觀著,大家拭目以待。

第六大隊的新育1號品種冬小麥一片盎然,長勢比南斯拉夫品種強上許多,田柳幾乎每日都在冬小麥地裡忙活。

到了六月底,望著沉甸甸的冬小麥和春麥,田柳開心得買了兩瓶伊犁大麴到小叔田坤禾家慶祝。

老農民田坤禾和老隊長汪凌並未有一絲喜慶的神色,他倆憂心忡忡地提醒田柳,現在冬小麥還在黃土地上,並沒有收到百姓的院子裡。

目前當務之急就是搶收冬小麥,虎口奪糧,確保小麥顆粒歸倉,畢竟廣仁鄉曾有過小麥豐收季節下冰雹的慘狀。

經過兩位老人的提醒,田柳決定不沿用原來人工收割的傳統,他要讓康拜英(收割機)進小麥地收糧。

康拜英是這兩年才出現的新生產物,本來就數量不多,哪能說來就來的。

田柳跑斷腿了,也沒找到一輛康拜英,眼看著冬小麥的麥稈乾燥的,點一把火就能燃燒著。

老隊長汪凌給田柳出了個主意,田柳一聽,雖說主意損點,可是隻要把農民的2000多畝小麥地和500畝春麥收回家,他就是捱上級領導的剋,都值得。

翌日,第六生產大隊十幾個青壯年漢子在田柳的指揮下,在烏魯木齊通往伊寧市路過廣仁鄉的必經之地挖了半截深溝,設了個卡子,專門攔截沿途收割小麥的康拜英。

他們日夜守候了兩天,總算攔了兩輛康拜英。

在青壯年小夥的押送下,康拜英進地收割糧食,收割完後,田柳用自己的積蓄幫農民先墊付了收割費。

三天的時間,2500多畝地冬小麥、春麥顆粒歸倉,望著農民院落或曬場上成堆的小麥,汪凌和田坤禾露出輕鬆欣慰的笑容。

幸好田柳和汪凌出手果斷,將糧食收割完的第三天,廣仁鄉又下了一場冰雹,其他幾個生產隊沒收回的冬小麥全部受損。

“功夫不負有心人”,田柳、田苗、汪凌等人的辛苦得到了回報。

試種的新育1號品種冬小麥每畝地比南斯拉夫麥種增產30公斤。

同時,田柳和田苗也改變了廣仁鄉在荒灘地從未種植過春麥的歷史,旱田樑上的春麥每畝地也收了200公斤左右。

從此,廣仁鄉老百姓開始種植新疆人自己研製的冬麥種子,大家也紛紛開荒旱田來種植春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