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薦、求評論。
按照草原婚禮的程式,先是舉行給新娘龐咚咚的揭面紗儀式,婚禮主持人唐努爾手腕纏著五彩繽紛的布條,手執彩色馬鞭。
他用含蓄幽默詼諧而滑稽的歌詞唱起了揭面紗儀式的開場白,是哈薩克族固定歡快的曲調,歌詞都是即興而唱,只要達到讓大家開懷歡笑的目的就行了。
參加婚禮的人群發出陣陣鬨堂大笑,這時唐努爾唱起《別它霞爾》(揭面紗歌),用彩色馬鞭挑起新娘的面紗。
龐咚咚向爺爺奶奶和長輩們一一行禮,婚禮儀式舉行完畢,海米提叔叔嬸嬸端上各種食品佳餚盛情款待賓客。
草原上,牧民朋友們還舉行了“姑娘追”、“叼羊”、“摔跤”等娛樂活動來助興。
晚上草原上的年輕人們彈著冬不拉徹夜吟唱,載歌載舞,好不熱鬧。
海米提和龐咚咚的婚禮在草原熱熱鬧鬧舉辦了三天,在歌聲中迎娶,又在歌聲中結束。
在哈薩克牧民的心中,馬和歌是他們的一對形影不離的朋友。
龐咚咚的婚假很長,與新婚丈夫在果子溝草原住了一週。
清晨,她與海米提吃完早飯出去溜達,遠處不少蒙古包,倆人手牽著手朝遠處的蒙古包走去。
叔叔加帕的蒙古包前拴著一溜兒的小馬駒,一群騍馬在不遠處頷首掃尾,驅趕著騷擾它們的蒼蠅、牛虻以及高溫的燥熱,還要忍受RU汁的飽脹。
不一會兒,幾個哈薩克婦女提著皮桶去擠馬奶,皮桶裡的馬奶發酵後就成了美味佳釀馬奶酒。
海米提的堂弟帕魯克腳蹬長筒靴,騎著高頭大馬在草原上策馬奔騰,獷悍瀟灑的身影消失在山坡上。
帕魯克的媳婦瑪依努爾,在氈房前做著酸奶疙瘩。
酸奶疙瘩,哈薩克語叫“庫勒提”,是哈薩克族手工製作的奶製品之一,奶味濃郁,富含多種營養成分,是新疆地區各族女同胞必選的零食之一。
做酸奶疙瘩工程比較繁瑣,首先把鮮牛奶倒入鍋中,煮沸,晾涼後倒進“沙班”中加入酸奶發酵。
發酵成很濃的酸奶,倒入紗布袋子裡面,用木棍(或擀麵杖)敲打紗布袋,使的酸奶中的水分和油分離,撇去酥油。
剩下的酸奶倒入鍋中熬,蒸發水分,待其變成糊狀,再倒入紗布袋中,瀝乾多餘水分,晾乾捏成一個個疙瘩,就是酸奶疙瘩。
瑪依努爾正在做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把糊狀的酸奶,用手捏成一個個疙瘩,擺放在乾淨的案板上準備晾曬。
龐咚咚洗淨手也做起了酸奶疙瘩,妯娌兩人諞閒傳子,手上忙不迭德捏著酸奶疙瘩,邊哈哈大笑,海米提站在新婚妻子面前,柔情似水得望著自己美麗的新娘。
在草原度婚假的日子裡,龐咚咚和海米提正好目睹了爺爺熬鷹的經過。
帕魯克前陣子在果子溝山上捕獲一隻雛鷹,交給爺爺熬鷹,爺爺是果子溝草原最有名的訓鷹能手。
哈薩克民族不僅是畜牧業養殖能手,也是草原捕獵的能手。
騎著高頭大馬的哈薩克牧民,除了馬匹旁形影不離的獵犬外,頭頂上還盤旋著草原的蒼鷹。
冬季出獵時,彪悍強壯的哈薩克族獵手們身跨烏孫天馬,手託兇猛的獵隼,在獵犬的前呼後擁下賓士在雪地上。
每次出獵從不空手而歸,必有收穫,大至黃羊、狐狸,小到野雞或野兔,這都要歸功於靈巧勇猛的獵鷹。
鷹是一種猛禽,不易馴服,讓它聽從獵手的馴服必須要“熬鷹”,一頭好的獵鷹,需要獵人投入全部的心血精心餵養和悉心關照。
這隻雛鷹經過爺爺的精心餵養,已經長出了虛膘,等虛膘變成了雞肉,雛鷹才有力量,才開始訓養。
訓鷹時先給它拉膘,不給雛鷹進食,還要給它清洗胃,然後用熱水給鷹洗澡,讓它出了一身汗後,用一個皮製眼罩矇住鷹頭,讓它看不到任何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