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二十九章:納吾肉孜

求收藏、求推薦、求評論。

半年多的時間,這隻雛鷹已經長大,海米提告訴妻子,這隻鷹的室內訓練已經結束,爺爺在室內餵食飢餓的雛鷹時,要把肉放在左臂的皮套上,讓雛鷹前來啄食。

飢餓難忍的獵鷹見了肉便不顧一切地撲過來,它叨住小拇指大的肉塊後,爺爺再稍稍與它拉開距離,再放生肉讓它叨,一次次來開雛鷹和他的距離,反覆進行。

每次馴服不讓獵鷹吃飽,直到獵鷹能飛起來快速啄住爺爺手臂皮套上的生肉,等雛鷹消除對人的恐懼和敵意後,室內訓練才能結束。

現在是爺爺進行訓鷹的室外訓練,爺爺站在氈房前,氈房前的七八米處放著一隻四肢被繩索綁好的野兔。

這隻尾巴羽毛被縫製的小獵鷹,正站在爺爺的肩膀上,爺爺取下獵鷹雙腳的環套,對著獵鷹發出了口令,獵鷹聽到響亮的口哨聲,立刻起飛一個俯衝朝野兔撲去。

爺爺告訴龐咚咚,這是一隻珍貴的“勃爾古特鷹”(能擒獲到狐狸和黃羊),至少要花三年的功夫才能訓服好,這隻獵鷹訓服好,至少能用兩匹馬才能換它。

一般獵人養的大多是“哈什赫鷹”(捕獲到野雞和野兔),這種鷹在草原上隨處可見。

海米提告訴龐咚咚,獵人放鷹捕獵時一般要做到“三不”,不能餵飽獵鷹,不能揭開眼罩、不能解開腳絆。

獵人看到獵物後才取下眼罩和腳絆,這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古話的來歷。

龐咚咚興致勃勃地看著爺爺馴服獵鷹,她告訴爺爺,等孩子出生後,一定再來草原看爺爺馴服獵鷹……

“納吾肉孜節”這天,東方剛泛起淡淡的魚肚白,孕婦龐咚咚還在酣睡之中,就被丈夫海米提拽出了暖和的被窩,她穿上哈薩克的服裝被丈夫打橫抱起。

海米提是個疼老婆的漢子,看著睡醒惺忪的妻子,他捨不得讓她多走路,把她抱到馬匹上,夫妻倆騎著高頭大馬來到爺爺居住的氈房旁。

只見海米提的叔叔嬸嬸們以及年幼的孩子們早早起床,每個人都身穿著民族盛裝站在羊圈旁的空地靜靜等候著。

昨天女人們都忙著打掃自家的氈房時,海米提和叔叔、堂兄弟這些男人們從果子溝山上拉來了一大堆的松木枝。

這堆松木枝早已點燃,成了一堆篝火,爺爺拿著一根冒著濃煙的松樹枝站在篝火旁,讓兒孫們排著隊一個個上前接受古老的習俗洗禮,來驅邪並接受老人的祝福。

爺爺將冒煙的松樹枝在每人的頭上轉一圈,嘴裡唸叨著祝福語,預祝他的兒孫們在新的一年平安快樂。

隨即,爺爺帶著幾位叔叔將冒煙的松枝放在羊圈門口,鋪成一長溜,在爺爺的吆喝下,叔叔們進了羊圈把羊只趕了出去。

只見羊群的羊只從冒煙的松枝上敏捷地跳過,爺爺嘴裡祈求高聲呼喚著,預祝新的一年,自家的牲畜膘肥體壯,迅速繁殖。

這是從小生活在新疆的龐咚咚,第一次在草原上過納吾肉孜節,這個片段永遠珍藏在她的記憶裡。

過納吾肉孜節,草原上的牧民除了彈唱冬不拉、摔跤、叼羊、姑娘追、才藝表現等娛樂活動外,喝“納吾肉孜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哈薩克族有個講究,不喝粥就意味著沒有過這個節日,所謂“納吾肉孜粥“,就是家家戶戶用上一年剩餘的糧食和食物,再配上7種佐料煮成的稠粥。

做這種粥時一般不宰殺牲畜,要用往年剩餘的糧食和冬宰後貯藏了一個冬天的燻肉製作,並儘可能做的豐盛些,表示家裡年年富足有餘。

做粥的原料有大米、小麥、大麥、麵粉、葡萄乾、牛奶、燻肉等7種原料,舉行完納吾肉孜節祈禱儀式後,龐咚咚跟隨海米提在爺爺的氈房吃早飯。

吃過早飯,龐咚咚走出氈房,發現果子溝草原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在家中“憋”了一個冬季的老人、小孩都出來享受陽光的沐浴。

雖然果子溝草原的氣溫還很低,草原陰面或凹陷處還有尚未融化乾淨的冰雪,但人們已經迫不及待地脫去厚厚的冬裝,站在遼闊的草原上三五成群,曬太陽、諞大拉子、玩耍,開開心心地歡度納吾肉孜節。

男女老少都穿上了本民族的節日盛裝,見了面用本民族的禮節,拉著對方的雙手,貼貼臉頰,互相問候和祝願著。

龐咚咚加入到婦女們熬製那吾肉孜粥的隊伍裡,做這個納吾肉孜節飯比較講究,要將七種原料的混合之物加水煮成稠粥一樣的納吾肉孜飯。

哈薩克族在納吾肉孜節熬製的這種粥一般叫畢岱闊傑,較濃的粥可當飯食用,稀的可作飲料解渴用。

以前的遊牧生活時期,沒有工具,就將小麥、大麥、塔爾米、小米等囫圇食用,先把小麥、大麥炒熟,再將塔爾米、小米先用水煮熟,然後炒幹,臼搗去皮。

炒熟的小麥、大麥也是先在臼內搗碎,然後用水煮熟做粥食用,倒入鍋裡適當加水加鹽,再新增適量油、肉及其他食料,用小火燜煮一個半小時,肉、小麥等煮爛,成為粥樣即可,然後適當倒入奶疙瘩汁、酸奶或鮮奶,就可以食用。

龐咚咚聽海米提的小嬸嬸說,還有一個製作那吾肉孜粥的方法,煮肉時將搗好的小麥等食材倒入鍋內一起煮,在肉湯裡煮成的這種粥更是別有風味。

畢岱闊傑除在家庭裡當做午餐和晚餐食用外,還可以用於接待貴客的招待佳餐,這種肉湯裡煮成的畢岱闊傑必須新增奶疙瘩汁或酸奶,哈薩克族把它稱作布依拉闊傑。

關於納吾肉孜節,草原上的哈薩克族流傳著許多美麗的傳說,這個節日的來歷和天空中的星座有著密切的聯絡,哈薩克族的祖先認為,白羊星是造福人類的主神,而雙魚星則是人畜的病源。

每到“春分”這一天,恰好是雙魚星降落、白羊星上升的時刻,人們選擇這個時刻過節,是希望驅走病源,人畜兩旺,迎來幸福和吉祥,所以納吾肉孜也有“送舊迎新”的含義。

到了晌午,海米提爺爺家的氈房前擺放著一口大鐵鍋,鐵鍋下的松木枝已將鍋裡的粥煮的熱氣騰騰,空氣中散發著誘人的香味。

中午,果子溝草原的牧民們在自己家的大鍋前品嚐那吾肉孜粥。

在稍稍平坦的草地上,能歌善舞的男女老少開始了冬不拉彈唱、載歌載舞,歌手彈唱著“納吾肉孜歌”,預祝新的一年人畜興旺、奶食充盈。

不遠處廣闊無邊的高山草原上正表演著叼羊和“克孜若瓦爾”等活動,好不熱鬧。

“克孜若瓦爾”(姑娘追)開始了,這是草原未婚青年男女最喜愛的一種娛樂遊戲,也是他們表達愛情的一種特殊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