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收藏、求推薦、求評論。
等被冰雹砸在地上的麥穗幹了後,田坤禾夫婦帶著一群孩子在自家麥地裡忙碌起來。
每個人手上拿著小掃帚和小口袋啥的,將麥穗掃成一堆一堆的,裝到老牛車裡拉回家,曬乾後磨麵粉吃,否則這年家裡就沒白麵粉吃了。
1983年的這個炎熱的暑假,對於18歲的田穗、16歲的田莊、15歲的田薪、13歲女兒田豆和12歲的兒子田草,以及8歲的田杉(狗剩子)來說,終身難忘。
在這個酷暑的夏天,他們頂著烈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硬是將30畝地麥穗、麥粒用掃帚一點一點收回家裡。
有些麥穗被冰雹融化的水浸泡後開始發芽黴爛,餓怕了的田坤禾也將這些發黴的麥子收回家磨成了麵粉。
廣仁鄉種植小麥的人家們跟田家一樣,哭過之後,家家戶戶全體出動,用掃帚掃地上的麥穗和麥粒,確保麥子顆粒歸倉。
第一生產大隊由於土地比其他公社的面積少,張西林一家六口人分了24畝口糧地,是廣仁鄉最好的地塊。
張西林家種了10畝地的小麥也遭受到冰雹的襲擊,他全家老少都在用掃把掃著地上的麥穗。
回孃家幫著幹活的張善善擦著額頭的汗水,仰著頭看著天上的日頭,揚聲對媽媽胡素不高興地嚷嚷道:“娘,大哥啥時候來呀?!他騎著腳踏車咋比我們走路的還要慢半天呢?!”
聽了女兒話語中滿滿的怨責,胡素沒搭理女兒,她知道長子張忠明又在偷奸耍滑呢。
剛才臨出門時,一家老少同時出門,張忠明讓他們先走,他說鎖門後騎著腳踏車就跟上來。
可是他們忙活了大半天了,還沒見長子張忠明的人影。
熟稔長子秉性的張西林輕輕嘆口氣,無奈地搖搖頭,他遠望著地頭,看見張忠明騎著腳踏車如同蝸牛爬行般慢騰騰朝這邊過來。
為了多拖延些路上的時間,少乾點農活,張忠明騎著腳踏車幾乎以靜止不前的慢速度在田間小道騎行。
既要保持最慢的速度,又要確保自己不從腳踏車上摔下來,張忠明雙手扶著把手左右搖擺著,就如馬戲團表演雜技的演員給觀眾表演騎慢車的速度蝸牛般爬行。
張忠明扭著車把手歪歪扭扭地向前爬行,再慢的速度也有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這段步行走二十分鐘的路程,硬是被他用腳踏車爬行了一個多小時。
來到自家地頭,張忠明愁眉苦臉地看著地面上的麥粒,小眼睛骨碌碌一轉,計上心來。
張忠明將腳踏車支架慢悠悠用腳支在地頭前,再用手輕輕壓壓後座,看腳踏車會不會摔倒,又非常“不放心”得把腳踏車在原地挪動好幾下。
見大哥又在地頭擺放腳踏車“忙碌”了大半天,老實巴交的張忠信看看身旁頂著大肚子低頭掃麥穗的妻子鄧清,身懷六甲了,就早早地在田間幹活。
這邊的妻子正吃力得蹲在地上,用雙手捧著麥穗往面口袋裡放。
而那邊在地頭擺放腳踏車的大哥沒完沒了的挪動著那輛顯眼礙事的腳踏車。
張忠信最終忍無可忍高聲譏諷道:“哥,你趕緊來地裡掃麥子吧,就給咱廣仁鄉第一生產隊留一點螞蟻吧,別讓咱廣仁鄉第一生產隊的螞蟻鬧絕戶了。”
在弟弟的連聲催促下,張忠明這才慢悠悠走到地頭,不知是真沒聽明白弟弟話裡的嘲諷,還是裝糊塗沒聽懂的樣子。
他拿著掃帚也不幹活,站在原地虛心地請教弟弟張忠信,“啥叫不要讓咱廣仁鄉第一生產隊的螞蟻鬧絕戶了?”
張忠信厭惡得掃了一眼無時無刻都要偷奸耍滑的哥哥,出言嘲諷道:“咱第一生產大隊路上的螞蟻早就讓你用腳踏車軲轆全壓死了,好不容易留下地頭的那點螞蟻,再別讓你挪來挪去的車軲轆再壓絕戶了。”
小兒子的話讓掃麥穗的張西林哭笑不得,胡素也皺著眉頭看著拿著掃帚有一搭無一搭掃著麥穗的張忠明,暗自下了決心,這次舍下家裡血本出厚重的彩禮,也要給這喪眼的長子娶個媳婦,讓他單獨過日子。
自從不吃大鍋飯,每家分了口糧承包地後,長子張忠明偷奸耍滑的毛病暴露無疑,以前吃大鍋飯耍個滑頭也就罷了,那是給公家幹活,可如今都包產到戶了,他竟然跟自家人也耍起滑頭了。
中午,廣仁鄉的農民為了多幹活,都不回家吃飯,將早晨帶的饃饃或幹饢掏出來,喝點涼開水湊合著吃個午飯。
張西林家也不例外,吃完午飯又開始忙碌起來,到了傍晚時分,一家人拿著掃帚等工具回家了。
腳踏車後面馱著幾袋子的麥穗,張忠明騎著腳踏車急匆匆趕回家,一溜煙就沒了人影。
張忠明為了偷奸耍滑,練就了騎慢車的高超水平,清晨,扛著鋤頭的各族農民紛紛疾步朝自家田地奔去,而他嫻熟得騎著慢車朝自家田地蝸牛般爬行。
路邊的人看著他扶著車把為了保持平衡東扭西扭的,以為他會摔倒在地,都不由為他捏把汗,但是幾乎靜止前行的張忠明就是摔不到,車把子東扭扭西擺擺,一條通往地頭的直形路線硬是被他騎得曲裡拐歪的。
在第一生產大隊,出門幹活的張忠明蝸牛般騎著腳踏車,收購後飛一樣回到家裡的場景,已成了一道奇特而怪異的風景線,也成為各族農牧民多年茶餘飯後取笑的談資。
時隔多年,隨著社會發展,通行工具也先進許多,他騎著摩托車去地裡幹活,能跟步行的路人保持一樣的速度蝸牛般前行。
這年年底,對於張西林家來說,家裡發生了改變,長子張忠明總算在宋媒婆那三寸不爛之舌的說和下,舍了血本花重禮迎娶了相隔50公里的一家姑娘傅方。
傅方孃家人託人來廣仁鄉打聽張忠明的為人,由於胡素每年坐在老牛車上拿著木棍敲打破鐵盆罵大街,沒人敢實話實說。
等木已成舟後,傅方孃家人才發現這宋媒婆真是巧舌如簧,能把死人說活了,能把公雞說的下蛋孵小雞,但為時已晚也。
廣仁鄉一聽說是方圓五十公里外鄉村老傅家的女兒嫁給了張忠明,無不為老實巴交的老傅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