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今,在美麗新疆,最常聽的一個詞叫“YUAN疆”,最久遠的一個詞叫“口裡人”。
“口裡”是上世紀初新疆人對關內地區域的統稱,嘉峪關以東地界稱為口裡,以西統稱口外。
從爺爺奶奶那代起就在新疆生活,若從解放後算起,我們這個年紀的人算是口裡人的第三代人了,也可說是第一批YUAN疆人的孫輩。
每當在表格填寫自己祖籍時,一筆一劃認真得寫著“山東”二字,這個平常的省份卻每次讓我的心底柔軟而泥濘起來,祖籍這詞已成為我們這代新疆人遙遠而親切的念想和牽掛。
(二)
作為土生土長的新疆人,一直有用筆講述父輩們建設美麗新疆艱難故事的情懷,每逢提筆心露怯意,遲遲不敢動筆,生怕自己寫不出那段厚重而悲壯的建設史。
在2020年這個永載史冊的庚子年裡,伊犁河谷的防疫工作向好,5月初開始將醞釀多年的想法付諸於行動,動筆寫了這部小說的大綱。
6月上旬大綱潤色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擱置在一旁。
6月中旬與我的責編謝謝聯絡,向她請教,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我將寫一部小說慶祝建黨百年的歷史。
謝謝鼓勵我,隨時發文都可以,於是信心百倍,又用了20多天完善補充這部小說的大綱,數次易稿修改大綱,前前後後近兩個月。
小說標題也由最初的《天山行》、《闖天山》、《天山腳下》、《敢叫日月換新篇》,經過反覆斟酌幾次更改,定為現在的《走西口之天山行》。
小說《走西口之天山行》共分為三卷,上卷標題《茅封草長》,中卷標題《艱苦奮鬥》,下卷標題《方興未艾》。
寫上卷茅封草長時,僅僅3萬字就用了我近20天的時間,跟在世的老人們請教當年的情景,收集資料。
既要寫出新疆傳承的這種獨有的西域特色,又要講述那段蒼涼的歷史,還要兼顧到發文的相關規定,勞心費神,痛苦著、快樂著、也被爺爺奶奶輩及父輩們建設新疆那段艱難時期的事情感動著。
“各民族跟石榴籽一樣緊緊團結在一起”,對於有些人而言,只能理解她流於表面的膚淺含義,作為土生土長的新疆人,深知這句話凝聚著新疆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艱苦奮鬥共建美麗新疆的血淚和汗水,民族情血濃於水。
(三)
這部《走西口之天山行》是我的第三部現實題材小說,也是“伊犁河三部曲”之三。
看過我前兩部現實題材小說的大大們和筆友們會發現,民族團結的基調始終是我小說的靈魂,蘊含在字裡行間中。
寫於2019年11月底、完本於2020年3月10日的第一部現實題材小說《烏孫山下》(“伊犁河三部曲”之一),主人公在2017年元旦,保鮮庫著火損失慘重、遭遇困境之際,布拉克村的各族村民紛紛前來主動幫助清理廢墟,並送來了一罐手抓羊肉、一罈油辣子、一壺純牛奶、一包酸奶疙瘩、一些土雞蛋、一袋子牛排……
這些微不足道的食物,這感人至深的民族情喚起了主人公生活和拼搏下去的勇氣……
寫於2020年1月27日,還在連載之中的“伊犁河三部曲”之二的《寧西河畔大地情》中《抗疫扶貧卷》《砥礪奮進卷》《不負韶華卷》中,主人公傅淼淼和同齡的巴哈提、馬虎、韓文、劉鳴等人的生活和工作緊扣民族團結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