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老子臉皮厚得堪比城牆,還自比關羽降曹,吳三桂無奈道:“行行行,父親做得對,將來一定能夠上天堂!”
“孃的,被你小子一打岔,正事都想不起來如何說了。”
“您還有什麼正事啊?無非就是見建奴貌似打不過‘紅旗軍’想著投降黃漢對不對?關鍵是人家接受投降嗎?說不定送去挨一刀豈不是笑死天下人?”
吳襄沒好氣道:“放屁,原東平侯滿貴麾下副將黑雲龍戰敗被俘後投降建奴,過了兩年他隻身一人逃回大明。
皇帝不僅僅既往不咎,還給了官位和恩賜。
我們父子如果此時反水投奔大明,最起碼能夠帶回兩千餘騎兵。
如果這樣做了還會被追究罪責,恐怕以後大明再也不可能策反任何投降建奴的前明軍將領。”
吳三桂反駁道:“父親,您要搞清楚了,咱們不是向大明投誠,而是向徵虜大將軍黃漢投降,如今大明和‘紅旗軍’恐怕要區別看待吧?
大明皇帝需要顧全大局當然肯接受我父子迴歸,但是您能保證黃漢也會這樣做嗎?”
吳襄哈哈大笑道:“三桂,我的傻兒子,你還是涉世未深啊!那黃漢胸有鴻鵠之志,他若連我們父子都容不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為父估摸著此人還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咱們投降大明幹什麼?
被扔去遼東打建奴還是死路一條,扔去山陝、河南打流寇也是凶多吉少!咱們就是衝著投奔‘紅旗軍’而去。”
吳三桂疑惑道:“父親的意思是那黃漢早晚會自立?有這樣的可能嗎?大明江山二百餘載,哪裡是輕易能夠撼動?”
“唉!以前為父還覺得大明大國泱泱擁有億萬子民不會轟然倒下,但是這幾年在內地剿寇感觸良多,大明已經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紅旗軍’安民養兵早晚會一飛沖天,此時我們父子投靠,他日封公封侯也未可知!”
“行!都聽您的!此時確實是反出大清國投奔‘紅旗軍’的大好機會,只不過在錦州的家小怎麼辦呢?”
吳襄倒是不擔心家人的安危,因為他帶著吳三桂投降之時長子吳三鳳在大明京師國子監讀書,現在下落不明。
在錦州家中的只有續絃吳祖氏和幼子吳三輔,如今大舅哥祖大壽是大清國歸順王依舊在錦州鎮守,偷偷地保住妹妹和外甥一條命,以祖大壽這個錦州地頭蛇的能力應該不算太難。
吳襄拍拍兒子吳三桂的肩膀安慰道:
“大丈夫做事不能拖泥帶水,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想當年你舅舅投降建奴後又騙取當時的大金汗現在的崇德皇帝信任逃回錦州,把一眾部曲和兩個兒子都丟下了,結果呢?他們在建奴那邊不是活得好好的。”
吳三桂道:“此一時彼一時也!舅舅已經不是腳踩兩條船,未必肯冒著得罪崇德皇帝的風險出手救人啊!”
吳襄道:“那不一定,我們父子成功投靠‘紅旗軍’,你舅舅豈不是又可以腳踩兩條船?他會不遺餘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