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爺刻意跟大明作對,經常遭遇旱災的陝西今年被流寇佔領後卻是風調雨順。
而依舊在大明控制中的京畿之地、山東、河南卻遭遇旱情。
流寇、明軍在陝西繼續拉鋸戰十幾年,造成了大量人口損失,這裡變成了地廣人稀,沒有了大地主,不存在土地矛盾。
由於高迎祥一時高興分發田畝給流民和流寇家屬耕種,不少撂荒了不太長時間的田地裡麥子長勢喜人,只要熬到收穫,流寇就暫時不缺糧食。
瞧當前形勢,明軍完全採取守勢無力反攻陝西。
內地“紅旗軍”力保實際控制區能夠得到收成爭取少要總部貼補,忙得不可開交,根本沒有進攻陝西的意圖。
流寇得到收成可以儲備大量糧食應該是板上釘釘。
這年頭有糧就有實力,就能夠擁有大量兵力,流寇成軍太簡單,給一杆價值只要一錢銀子的木杆長槍就能夠得到一個烏合之眾。
雖然這些人戰鬥力、軍紀都不咋地,但是惡虎也怕群狼,這些人堂堂陣戰或許不行,打順風仗、搞破壞、燒殺搶掠都很行。
可以預見真有五十萬流寇突破防線殺入河南、山東、湖廣、京畿之地,造成的損失難以想象,被裹挾的人口多不勝數。
這完全是因為黃漢橫空出世,這八九年大面積推廣高產馬鈴薯、屯田、進口,使得大明糧食總量增加了幾千萬石,使得大明腹地上千萬本該死於飢餓或者戰火的漢人存活。
也就意味著底子厚了,流寇禍害之時得到的戰果會倍增,能夠裹挾的人口多出幾倍。
五月下旬,鄭國昌、劉之倫回京,他們向崇禎呈報了“紅旗軍”在大草原跟清軍五萬騎兵接戰,成功擊退滿蒙騎兵並且斬獲一千級的戰果。
二人無法判斷豪格、杜度率領五萬人馬西進的目的,乾脆認定是東奴往陝西派遣的後續部隊。
很明顯由於“紅旗軍”的阻截,東奴增援陝西的計劃破滅了。
皇帝和群臣得知這個訊息唏噓不已,如果陝西的清軍增兵一倍,再加上流寇的人馬,死守防線的難度何其大也。
“紅旗軍”雖然沒有入陝參戰,但是在大草原的行動殊途同歸,大明無疑是得益方。
劉之倫還有好事呈奏天子,“漢江郡王”計劃在八月初發動收復錦州的大戰,人馬排程、物資準備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並且旗幟鮮明地指出,此時徵調“紅旗軍”遠征陝西不合時宜。
鄭國昌也給崇禎分析了“紅旗軍”勞師遠征的弊端,強調只要在錦州打得好,遠在陝西的滿蒙騎兵就會人心浮動,最後不戰而逃就是他們的宿命。
崇禎雖然不懂軍事,但是能夠意識到陝西清軍獲知老巢被“紅旗軍”攻打後的心情,他暫時放棄了黃漢率領主力進入陝西的打算。
結果如何誰能預料?唯有等到八月份“紅旗軍”開打之時才能夠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