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到京師廣渠門外的是入關先頭部隊,全是步兵、炮兵、工兵,人數達到六個千總,攜帶大小戰防炮三百餘門。
領兵將領中有孫元化、李惟鸞、項祚臨等等十幾位原大明文武。
黃漢這樣安排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讓滿朝文武看到追隨“漢王”能夠名利雙收。
外城廣渠門守將只是一個實授千總,姓張,手下兵丁連三百都不足。
他居然為了諂媚“漢王”直接放這六七千攜帶了幾百門戰防炮的客兵入城了,如今這些“紅旗軍”也駐紮在外城內。
崇禎欺軟怕硬的性格暴露無遺,劉之綸、方正化、周遇吉、陳皋等等有六萬人馬在手,他們不遵旨回京,皇帝只能選擇忍了。
一個守城門的千總手上不足三百人馬也敢放肆,崇禎哪裡肯放過,下令緹騎逮拿,等待這位千總的命運估摸著是人頭落地。
用人之際,豈肯讓給予“紅旗軍”幫助的明軍將佐遭受無妄之災。
錦衣衛剛剛接到捉拿瀆職千總的任務,訊息就洩露了,旗衛以最快速度轉移了張千總的家眷,讓張千總直接換上了“紅旗軍”總旗官服飾,駐進了不夜城“紅旗軍”營地。
緹騎趕到外城之時,張千總家已經人去樓空,崇禎得知訊息後勃然大怒,要求錦衣衛、東廠、五城兵馬司聯合搜捕。
可惜三天時間過去了,毫無進展,李若璉、曹化淳親自進宮如實回稟,不夜城周邊有小一萬“紅旗軍”正兵駐紮。
一個個都是從遼東血戰歸來的英雄,火氣大得很,麾下不敢得罪,故而整個不夜城都沒有搜尋。
言下之意傻子都聽得出來,那位千總被“漢王”的人保護起來了。
脾氣暴躁的崇禎氣得直髮抖,可是無計可施,劉之綸、方正化的人馬不肯回來,京師內能戰的人馬數量恐怕還沒有“紅旗軍”多,真起了衝突後果不堪設想。
沒辦法,崇禎只能又選擇了忍讓。
李若璉、曹化淳見皇帝如此心裡嘆息,他們一個掌握著錦衣衛,一個管理著東廠。
他倆提心吊膽,因為皇帝真不計後果跟“紅旗軍”動手,他倆還不得不硬著頭皮幹。
畢竟他倆蒙受皇恩多年,哪有在緊要關頭退縮的道理,至於能不能成功另當別論。
態度決定一切,總要率領人馬送去讓“紅旗軍”打敗,不能主動倒戈投降失了氣節遭人唾棄。
然暴怒的皇帝只不過自己發了一通脾氣,砸了幾個茶碗、花瓶後就認慫了,如此這般,以後豈不是要一退再退?
曹、李二人對視一眼,默默地退出御書房,王承恩也沒吭聲,揮揮手,幾個小太監開始戰戰兢兢收拾滿地的瓷片。
剛剛出了宮門,曹化淳就熱情邀請李若璉道:“李大人,咱家心裡不痛快很想喝點酒,咱們去不夜城一醉方休如何?”
東廠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監督錦衣衛而誕生,歷代廠督和錦衣衛指揮使都要明爭暗鬥,最好老死不相往來,哪有相約喝悶酒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