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雪芙和很多江南人不同,她對傳統的曲藝藝術是有自己特殊情感的,江南自古都是才子們縱情山水、消遣詩文的地方,所以相聲這類傳統藝術自然是沒什麼市場。
畢竟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每一個區域都有每一個區域的文化特色,這是不可否認的,若去聽相聲還是要去京津圈子,而且燕京和天津都是各有特點的,燕京園子裡聽相聲那個一個捧哏的站臺上,而到了天津茶館聽相聲你會發現是“一幫捧哏”的坐檯下。
東北愛聽二人轉,可是到了南方地區或許就會覺得這種裝傻充愣二傻子一樣的表演特別蠢,這都是沒辦法的事情。
上江天海地區的人更喜歡那種國際化的交響樂也是有原因的,畢竟這地方是華夏最早接受西方文化的幾個地區之一,曾經被西方列強殖民過的地方肯定受到西方的影響比較多。
說實在的,華夏有太多傳統的東西都被自己人給“遺棄”了,就好像音樂這門藝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玩兒什麼鋼琴,大提琴小提琴,各種西陽樂器都被人如數家珍。
還有多少人記得華夏的磬,缶,築,金,鍾?誰還知道華夏的箎,更,鑼,瑟,鉦?
能被人說出來的傳統樂器除了熱門一些的古箏琵琶之類的,什麼弦鼗,箜篌,軋箏,嵇琴,巴烏這類恐怕更是連聽說都沒聽說過吧?
千萬別以為西洋鋼琴彈奏起來多麼的有氣場,那是因為你沒見識過奏響編鐘的場面,那才叫真正的氣勢。
千萬別以為什麼薩克斯吹起來多麼的有韻味,那是因為你沒見識過真正的嗩吶高手,不然也不會有“嗩吶一出誰與爭鋒”的豪言壯語了,就是那個被華夏人自己看不起的小嗩吶,正是樂器中真正無敵的王者,哪怕有上千種樂器同時演奏,各種合音混聲讓你聽不出來到底都有什麼樂器,只要嗩吶一響起,都會吸引你所有的注意力,讓你一下就聽出它獨有的聲響。
“交響樂團的表演是挺震撼的,人家賣這個價格也是無可厚非的……可是什麼時候傳統曲藝的演出也能賣出這種價格。”葉雪芙突然有所感慨道:“五位數的門票……對於曲藝藝術的演出來說真的是高不可攀的天價吧。”
葉筱夭見姐姐突然有感而發,也挺有感觸的:“沒辦法,只能怪傳統藝術的那些人自己不爭氣……當年梅大師第一次去上江演出的時候什麼是場面?戲院專門購買了數期當地報紙的版面,只寫著梅大師姓名三個大字連著登了好些天,演出場場爆滿,出場費可是十根金條,那也是空前絕後的火吧,當初梅大師在抗美援朝的時候直接捐飛機是多有錢啊,那一票難求的場面恐怕是現在任何一個明星也很難比的,門票比起現在的五位數也只高不低吧。”
“自己不珍惜。”陳魚躍擺擺手:“沒什麼可說的。”
“也不能這麼說,很多傳統藝術工作者也是很努力的,但無奈現在的人越來越崇洋媚外了。”蘇晴搖了搖頭:“畢竟梅大師那個年代可沒有改革開放,即便當初已經開啟國門了也是被迫的,對外的文化接受程度遠不如現在。”
“崇洋媚外,準確。”
這幾個字太精準了。
一切對傳統的“拋棄”都是因為“崇洋媚外”的心態。
改革開放之後,那一部分“先富起來的人”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和普通人不同,說白了就是裝逼,就開始接觸“洋氣”的東西。
慢慢的,這種態度就成為了“裝逼”者預設的一種潮流,以至於發展到現在讓人覺得再去學習傳統的東西就是low,這很可怕,當自己人都覺得學吹嗩吶拉二胡彈琵琶都是low的一種表現時,這東西能不沒落嗎。
“虛偽是不可消除的東西。”陳魚躍微微一笑:“也沒什麼,任何事情發展到頂峰的時候都會沒落,當沒落到最低谷的時候反而會觸底反彈。”
“這話我同意。”葉雪芙點點頭:“現在大家覺得彈鋼琴是優雅高尚,但當幾十年之後所有人都會彈鋼琴的時候,能站出來拉一段二胡的就會變成高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