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2158 死都難謝天下

畢竟在143師和德軍激戰的這一個星期內,第176師一直在修整工事。

而且還時間不足,不足以修建完整防禦系統的第143師不同,第176師的防禦體系將側翼的山區也包括在內,德軍在這種特殊的地形中,再想迂迴需要付出巨大代價。

山區是無法部署裝甲部隊的。

平原上軍隊要防禦很困難,需要完整的防禦體系才能對進攻的軍隊製造充分殺傷。

山區裡某些特殊位置,只需要部署一挺機槍,那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有充足的子彈,可以打到天荒地老。

這時候最好的辦法其實是對峙,一戰的塹壕戰就是這麼來的。

可是威廉·李斯特沒有太多時間跟南部非洲人慢慢耗,巴巴羅薩計劃發起在即,小鬍子對於威廉·李斯特的不滿正在累積。

所以德國人只能拼命強攻。

不得不說,拿出拼命勁頭的德國人還是很難對付的。

有一說一,這個時代的軍隊,對於戰術的掌握完善程度,德國人在歐洲確實是箇中翹楚。

有了之前的經驗,威廉·李斯特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全力以赴。

和歐戰爆發之初,德軍的戰鬥力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至少在步炮協同和步坦協同方面,德軍已經臻至化境。

確切點說,在坦克加入之後,德軍完全就是踩著炸點向第176師的陣地發起進攻,這導致第176師挖的坑道完全失去作用,如果再向以前那樣等炮彈落點向後方陣地延伸,這邊在進入陣地,那恐怕部隊還沒有進入陣地,德國人的履帶就已經碾到戰壕頂。

那還能說什麼,拋開武器裝備,南部非洲軍隊在勇氣方面,同樣不輸於德國人。

戰鬥開始的第一天,德軍憑藉近乎完美的步炮協同和步坦協同,在第一次攻擊的時候就成功攻入第176師199團的陣地。

措手不及的南部非洲軍官們沒有退縮,他們率領部隊和德國人進行了殘酷的白刃戰,最終在付出慘痛代價之後將德國人趕出陣地,這一仗德國人的損失在千人以上。

第199團也傷亡近八百人。

標準的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第199團在戰鬥爆發的第一天就被打殘。

南部非洲軍隊這時候才如夢方醒,德軍在組織第二次進攻的時候,就遭到南部非洲空軍,和南部非洲炮兵的狂轟濫炸。

在炮兵這方面,南部非洲軍隊擁有的實力比德國人更強大。

迫擊炮雙方都有,但是在大口徑火炮上,南部非洲軍隊數量絕對佔優。

更何況南部非洲還裝備了火箭炮,這種不算是新武器的武器,讓德國人吃足了苦頭。

上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南部非洲出現多種新武器,火箭炮是其中一種。

早期的火箭炮精度不高,威力也不大,在南部非洲軍中並不太受重視。

羅伯特·戈達德來到南部非洲之後,南部非洲的火箭炮有了長足進步。

有了羅伯特·戈達德的技術,南部非洲工程師們唯一的任務是將火箭做得更大,裝藥更多,飛的更遠——

在尼古拉·特斯拉加入之後,南部非洲近年甚至已經開始研究制導火箭,只不過技術還不夠成熟,所以才沒有應用到戰爭中。

即便如此也夠德國人喝一壺。

火箭炮跟火炮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於移動性。

這一點對於所有重火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不僅僅是火箭,南部非洲軍隊的機槍,也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在一個射擊位不能停留太久,否則就會遭到各種迫擊炮的集火打擊。

火炮陣地也一樣。

德國人對於火炮的使用,熟練度不在南部非洲軍隊之下,南部非洲的炮兵陣地開火後,德過炮兵中的“科學家”們,很快就能計算出南部非洲軍隊炮兵陣地的位置,繼而組織炮兵進行火力反制。

南部非洲軍隊當然也一樣,在越來越多光學儀器投入使用之後,南部非洲軍隊同樣擁有強大的火力反制能力,德軍的炮兵陣地同樣要經常換地方,要不然就會遭到滅頂之災。

火箭炮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安裝在汽車底盤上的火箭炮,真正實現了打了就跑,迫擊炮在使用的時候還要安裝測距呢,火箭炮在短短几分鐘之內發射完畢,德國科學家還沒有計算出火箭炮的位置,火箭炮就已經逃之夭夭。

至於空軍。

不止是克里特島戰役,自從南部非洲軍隊參戰後,南部非洲空軍的作戰能力對於德國空軍來說就是一個迷,時強時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