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件 天下大勢 第三十章 擬建嘉峪關

不過稱帝這樣的事情,孫權不能自己提,這種事情得手下提出來,然後孫權自己再推脫一番,最後才能來個順應天意,大勢所趨,登基稱帝。若是自己提出來稱帝,恐怕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

自古只要手中有權力,手下肯定就不缺這些溜鬚拍馬之人。很快,孫權手下那些喜歡拍馬屁的臣子紛紛上表,稱祥瑞出世,乃是告訴孫權應該馬上登基繼任大統。

如今的東吳,比較能言敢諫的幾個大臣,差不多病的病,死的死。留下來的這些,比如顧雍、諸葛瑾、布騭等人都是很謹慎的人,絕對不會為了稱帝這件事情冒死直諫的,所以一時之間,朝中只剩下歌功頌德的聲音。

恰好這個時候,曹真領軍攻了過來。

於是孫權跟幾個心腹武將商量一下,趁著這個機會登基,恰好可以振奮軍心。

十月,孫權稱帝,國號為吳,年號赤烏。

所謂赤烏,就是太陽的意思,這個年號是薛綜提出來的。當初曹丕稱帝,因為有黃龍降世,所以稱年號為黃龍,而薛綜覺得赤烏,也就是太陽,要比黃龍大得多,因此提議年號為赤烏,為此,薛綜還特地的做了一篇《赤烏頌》,大大的拍了孫權的馬屁。

同時,孫權定都壽春,追封自己的副群破虜將軍孫堅為武烈皇帝,母親吳氏為武烈皇后,孫策為長沙桓王,長子孫登為皇太子。而管制則模仿蜀漢的官職,丞相乃是文官之,由顧雍擔任,武官之的大將軍由諸葛瑾擔任,至於驃騎將軍、車騎將軍都沒有設立,6遜則被任命為上將軍,官爵僅次於大將軍。其他一應官員,皆有封賞。

孫權稱帝,也使得這中原大地出現了第三位皇帝,三分天下徹底的成型。

其中曹魏一方佔據了幽州、幷州、青州、冀州、徐州、豫州、兗州、司隸已經揚州淮北一帶以及荊州的南陽和江夏二郡。算起來中原幾乎就在曹魏的掌控當中,當年大漢朝全勝之時,這些地方都是人口大州,不過現在的這些地方都是當年黃巾之亂和諸侯大戰的主戰場,這麼多年來人口流失嚴重,元氣大傷,如今才和平了十年的時間,年輕一代人還沒有長起來,不過若是長期看來,魏國的戰爭潛力應該是最大的。

孫權的吳國則佔據了江東、淮南、交州、荊州除了南陽和江夏以外的地方。這幾個地方多沒有被戰亂波及過,百姓生活安康,但是同時這些地方的人口本來就比較稀少,交州更是人跡罕至,而江東的東南面還是山越居住的地方,荊州是四戰之地,唯有淮南的情況好上許多。淮南土地肥沃,而且面前就是徐州大平原,而且孫權有江東水軍,可以在淮水作戰,相比較起來,防守淮南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綜合起來,江東還是受到人口的限制,不可能短時間內集結大批的人馬。

阿斗的蜀漢則控制益州、雍州和涼州三地。

益州是大漢面積最大的一個州,其中漢中和成都平原都是產糧重地,黃巾之亂以後,益州更是成為了大漢朝人口最多的一個州。加上蜀道難行,益州是易守難攻。如今再加上雍州和涼州,蜀漢已經佔據了戰國時期秦國的地盤。

當年秦朝曾經憑著這關中的這些地方一統天下,而後劉邦也是依靠著關中,逐鹿中原,最終擊敗了項羽取得了天下,所以在三國時代的人看來,這關中便是龍興之地。同時關中物產豐富,雍州更是沃野千里,故秦之地民風更是彪悍。

說起人口,蜀漢三州肯定比不上魏國所佔領的廣大中原地區,資源上,與魏國的差距並不是很大。但是對於如今的蜀漢來說,所差的便是兩座關卡。

一是潼關,另一個便是武關。

當年秦有四塞。一是東面的函谷關,二是東南面的武關,這二地都是防備關東六國的。如今潼關建立起來,已經逐漸的代替了函谷關。

另外兩塞一個是北面的蕭關,與秦長城相連線,目的是防備北面草原上的匈奴人。如今蕭關已經被曹丕燒燬,不過阿斗已經下令從新建立起蕭關。

至於最後一個,便是散關,是當初秦王為了防備蜀中的巴人所建立,不過後來秦國征討巴蜀,平定蜀中巴人,散關也慢慢的閒置了起來。

潼關和武關還都在曹軍手中,兩關都是易守難攻,一時半會也難以奪回,不過魏國如今忙於淮南戰事,短時間內是無暇顧及雍州,所以暫時長安並不需要擔心。

而戰勝羌人以後,阿斗還沒有來得及回長安,目光便已經落向了西面的玉門關。

玉門關是漢武帝所設定,因為當時西域的玉石運到中原要經過此處,所以得名為玉門關。漢代的玉門關在敦煌西北的小方盤城,是西域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不過由於漢末天下大亂,西域都護府名存實亡,玉門關也漸漸的黃荒廢。

對於阿斗來說,如今中原的戰事都自顧不暇,沒有多少功夫來管理西域,於是阿斗便準備將玉門關東遷,由敦煌郡遷移至酒泉郡,以方便管理。

同時阿斗又想起了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在長城盡頭,在玉門東面不遠的地方,有一個號稱河西第一隘口的嘉峪關,那裡也是萬里長城西面的起點。

山海關和嘉峪關,作為長城的兩端,自然有他們的道理,從地形上看,嘉峪關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寬約三十里的峽谷地帶,該峽谷南部的討賴河谷,又構成關防的天然屏障,相比起來,建立嘉峪關比東移玉門關,來的更為划算一些。

————————

上面正文5o23字,接下來饞蟲不得不廢話一下,因為事情有些大條了,算過沒到六千不產生費用。

關於所謂的五胡亂華,歷史上都是東晉的文學家所說。其實說起來,五胡十六國乃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成功的民族大融合,還有一句話叫隋唐之後無漢人,意思是唐朝以後,民族大融合使得中國已經沒有所謂的正統的漢人了。

其實什麼是漢人,這個界定很難。舉個例子,商代末期,山東地區的人被稱為是東夷,之後,山東地區的人也成為漢人;戰國時期,楚國人被稱為荊蠻,到了漢朝,荊州人也成漢人;三國時期,浙江、福建一帶的人被稱為山越,可是看看東晉,只有這些江南的人,才能稱自己是漢人。隋文帝身上帶著二分之一的鮮卑族血統,唐太宗身上同樣有鮮卑人的血統,這便是民族融合的結果,拿一個現代人來說,口口聲聲痛罵五胡亂華的同時,說不定他身上就流淌著“某胡”的血統,這跟罵自己祖先又有何區別!

再舉個例子,隨便挑出一箇中國最多的姓氏“王”(這只是舉例,不針對某一姓氏),現在姓王的中國最多,可是史書《氐族略》上有云“出河南者,為可頻氏;出馮詡者,為鉗耳族;出營州者,本高麗;出安東者,本柯史布。此皆虜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後,號曰王氏。”五胡十六國當中,很多少數民族都改姓漢姓,現在的姓氏,沒有少數民族背景的又有幾個,哪怕是某一個姓氏沒有,但是姓氏是從父親那邊繼承過來的,母親那邊的血統又怎麼算?

饞蟲說這麼多就是為了告訴大家,用現在的眼光看,爭論這些漢人胡人沒有多少意義,現在有的只是一箇中華民族,在這個大框架下,無論是漢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都在為祖國的展做著貢獻,都在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添磚添瓦!都是中國人,都是中華民族的同胞,沒有必要非得爭出一個漢人胡人。饞蟲一向主張各民族團結共榮。

接下來是重點內容,關於民族問題,那些不和諧的聲音就不要來饞蟲書評區裡討論了。饞蟲這裡的不和諧是指得涉及到了當今民族政策的問題。為了和諧社會,也為了饞蟲能夠繼續寫下去,請那些對政策性問題有疑問的讀者不要來饞蟲書評區裡表自己的看法。今天饞蟲只是刪了,以後再只能禁言加舉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