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卷 天下大勢 第三十一章 時代

中國字隋朝開皇三年開始實行科舉制,到了阿斗處的時代,已經經過了一千四百年,科舉制的整套系統已經非常的完善,由於程朱理學的洗禮,加上皇帝自己的推動,使得民間文風盛行,考取功名成為了當官唯一的辦法,在明清時代,就是民間不識字的小民,對於整套科舉制度也是非常瞭解。

察舉制度埋沒了民間很多的人才,同樣也有很多的侷限性和不公正性,而自從陳群提出九品中正制震動天下以後,阿斗便已經準備改革整套官制,包括官員的職位、任用、選拔等機制。

見到諸葛亮也想不到選拔官員的其他方法,阿斗小心翼翼的問道:“丞相,你可曾想過,開科取士,以科考舉之,此名為科舉……”

“啊……”諸葛亮臉上的表情突然凝固起來,慢慢的,諸葛亮眼中竟然透出了一種驚恐的表情,而後諸葛亮突然開口說道:“陛下,是誰向陛下進此言,此乃是亡國之道,向陛下進此言者,該斬!”

這回反倒是阿斗冷了起來,在後世成功實行了幾百年的科舉制度,怎麼跑到諸葛亮這裡就成了亡國之道了!

“敢問陛下,如今天下的根基,是什麼?”

“自然是百姓了!”阿斗想也不想就回答道。

“陛下差矣,區區市井百姓,能有多大作為,這天下的根基,乃是世家!”

“世家?”阿斗臉上掛起了一絲的疑惑,心中卻掀起了一股滔天巨*。國以民為本、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些先賢的話不斷地從阿斗腦海中閃過,但是卻跟諸葛亮,這個三國第一智者所說的完全不同。

“陛下,臣不是看不起百姓,也不是忽略了百姓,只是如今我華夏官員,是有八九都是世家子弟出身,而百姓多為草莽,若是沒了這些世家子弟,又有何人來治理國家!”諸葛亮說道這裡,話音頓了頓接著說道:“單單百姓,並不能成就大事,秦末陳勝吳廣,聲勢浩大,終被秦滅,最終卻便宜了項羽等一眾諸侯;當年黃巾起義,中原震動,大漢數州陷落,但是還不是被皇甫嵩等世家子弟所平定,而最後受益者,無外乎董卓、袁紹、曹操之流,這些人或為一方豪強,或為世家出身。”

阿斗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那些農民起義雖然聲勢浩大,但是最終得利的的確是世家子弟,就連退到這大漢朝廷的劊子手,也是世家子弟。

“百姓好控制的很,吃飽穿暖,有地可居住,便會安逸不生事端,而世家子弟則不同,他們不愁吃穿,不愁居住,所求的不過是名、權二事而已。為官者,名、權雙收,所以世家子弟才爭相為官。若是陛下以行那科舉之道,等於斷了那些世家子弟一臂,天下世家必然群起而反之,那時豈不是社稷危矣!”諸葛亮接著說道。

“更何況,自從天下大亂以來,世家門閥乃是豪強子弟,多有養士之風。恩……這個士麼,哼哼……”

諸葛亮沒有再說下去,而是冷笑起來,旁邊阿斗卻明白了諸葛亮的意思。

世家門閥還有豪強子弟喜歡養士,就好像戰國時期所養的食客一樣。在這個皇權還不如後世那麼集中的時代,這些被養計程車眼中只有自己的主公,而沒有皇帝。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像是孫堅這個一個小小的長沙太守,都敢私藏玉璽,而孫堅手下的程普、黃蓋等人明知道孫堅有反心,還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孫堅。說起來像是程普、黃蓋,乃至郭嘉、賈詡、田豐甚至諸葛亮這樣的人都算的上是“士”,在他們眼中,只有自己的主公,沒有什麼皇帝,他們所效忠的,是自己的主公,而不是皇帝。

皇權不集中,哪怕阿斗是個皇帝,也鬥不過全天下的世家門閥!

阿斗微微嚥了口唾沫,諸葛亮果然是諸葛亮,就這片刻的功夫,便能想出這麼多東西來。

隨後阿斗馬上想到,當初隋文帝時期,世家門閥也是不少,可是為什麼隋文帝就敢於實行科舉制呢?

突然間,阿斗想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兵權!

漢朝太守乃是一郡之長,手握軍政大權,這些太守手中是有兵權的,諸如孫堅一個小小的長沙太守、又或者袁術一個南陽太守,手裡都有數萬大軍。有兵就有實力,就可以藐視皇權,歷史上那些權臣,無一不是手中握著兵權!

而隋文帝是鮮卑人的後裔,身上有著鮮卑人的血統,北朝自北魏以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乃至大隋朝,沿用的都是北魏的軍制,也就是當時鮮卑人的軍制,那就是府兵制!

府兵制的特點就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就連參展所用的馬匹和武器都是自備的,當初花木蘭的父親,就是一個府兵。在這種制度下,朝廷在有戰爭的時候才會將士兵集中起來,打完仗在解散各自回去種地。在這個過程中,領兵的將軍只負責帶兵打仗,其餘諸如訓練等事情都與領兵的將軍無關,而打完仗以後,士兵一解散,將軍手中還是沒有兵權。同樣領兵的將軍在士兵集結起來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帶的兵是從哪裡來的,更別說培養親信這種事情了。所用在府兵制下,將軍沒有兵權,想造反也沒那個實力。

“哎……”阿斗微微的嘆了一口氣,想要實行科舉制,先要做的便是兩件事,一是加強中央集權,讓皇權的權力更大一些,二便是削弱地方上的兵權,哪怕不實行府兵制,也不能讓地方上的世家官員有跟自己造反的能力,只要做到這兩點,自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無需再顧及那些世家子弟。

“飯要一口一口的吃,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後世幾百年慢慢出現的東西,突然一下子強加到這個時代,哪怕是先進的,也是不可能的。畢竟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侷限性……”想通了這一點,阿斗覺得心中頓時舒暢了許多。

旁邊諸葛亮看著阿斗眼中光芒不停的閃爍,最終豁然的明亮起來,諸葛亮知道,阿斗肯定是想到了什麼主意了。或者是想開了某些地方。

“陛下,其實您說的科舉制,也不是不可行……”諸葛亮開口說道。

“哦?我就知道丞相肯定有辦法,說來聽聽!”

“陛下,古人云,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凡是習武之人,凡是文人,口舌之爭往往難分伯仲,就如同當年戰國諸子百家,各執一詞,各有各的道理,很難說出誰是第一;但是習武之人則不一樣,想掙個第一,打一下便是。所以陛下所說的科舉制,可從武將入手!”

“從武將入手?”

“是的陛下,雖然世家子弟和門閥豪強當中也有軍中將領,但是並不禁習武比試。昔年曹孟德曾經以一錦袍為彩頭,領其麾下將領比試射箭,射中者皆有封賞,無論是世家將領,還是百姓子弟,強者便可得到封賞,而敗者技不如人,也無話可說,如今即可公平,有能使大家解答歡心,不生怨恨。曹孟德此舉與陛下所說的科舉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

——————————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別的時代用的好的東西,即便是先進的,不一定適應其他的時代。這便是時代的侷限性。就好像有人說沒有孫中山,滿清就不會滅亡。但是饞蟲不怎麼看,饞蟲覺得,沒有孫中山,滿清一樣會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這便是時代的潮流,清朝已經不能適應那個時代了,被淘汰是遲早的事情。當時代這潮流翻滾而來的時候,不能適應的,肯定會被淘汰。

饞蟲以前看了不少歷史,將什麼君主立憲、議會等等制度都搬到了古代,然後說多麼多麼有效果。細細思考來,這麼寫多少有些牽強,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有如何能夠在這個時代生存下去?

就好比是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這便是那個時代的潮流,歷史不會撒謊的,既然已經生了,就說明它符合了那個時代,有一定的合理性,不然他不會生。而現在,這事情已經過去了十幾個世紀,現在再談起來,為十幾個世紀前已經生了的事情唏噓傷神,或者大聲疾呼,又或者痛心疾,都沒有必要,除了中以外,誰也無法改變歷史,對於這段歷史,我能只是旁觀者。

而如今,時代的潮流便是,中華大地上有一個團結的民族——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