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五天裡,究竟發生了什麼,或許根本不用猜就能想到,但碧雲童兒不敢去多問,不管怎麼樣,畢竟事情已經發生了。
張紫星迴過頭來,朝門後的房間內深深地看了一眼,說道:“龍吉,我先走了,處理完事務後,立刻就來看你。”
門後傳來龍吉公主平靜的聲音,似乎答非所問:“夢,終究是夢,總有醒來之時。”
張紫星待要說些什麼,龍吉公主的房中已經響起了淡淡的琴聲,似是不想再與他多說。碧雲童兒聽得的曲調有些耳熟,仔細一想,原來竟是逍遙子曾演奏的《紅樓夢》之曲《葬花吟》。如今被自家公主演奏出來,只覺淒涼悲傷,感同身受,竟不遜於當日逍遙子所奏。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張紫星低聲輕念著,慢慢地走了出來。
看到碧雲童兒時,他忽然大聲說了一句:“童兒,你告訴公主,我和她的未來,絕不是夢!她是我的妻子,永遠都是!”
這聲音似是對碧雲童兒所說,實際上卻是回答龍吉公主的那句話。
妻子?公主和他……
碧雲童兒心中震驚,懵懂地點了點頭,就見逍遙子沒有再猶豫,頭也不回地大步離去。等到逍遙子的背影完全消失在視線中時,龍吉公主的琴聲也發生了變化,正是碧雲童兒最喜愛的一首曲子——《有所思》。
一路上,張紫星心神激盪,腦中盡是這幾天所發生的事情。
仙靈之氣,終於還是得到了。
自此,仙靈、玄靈、妖靈、人靈四氣已齊聚在身。
張紫星承認,在這一點上,確實有功利心。但同時也確定了另一個心意,他是真的很想得到龍吉公主,包括她的人和她的心。當
他不希望用強行或者是讓龍吉公主痛苦的方法來佔有她,他想讓她真正明白自己的心意。為了達到這一點,張紫星使用了自己那個新領悟的力量:域!
不知道他是不是第一個將“域”的力量用來辦這種事的仙人。
這個域所幻化的,正是《紅樓夢》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龍吉公主“穿越”成了她最喜歡的角色林黛玉,而他,自然就成了賈寶玉。正如大凡穿越眾一般,整個紅樓夢的故事因為他們的到來而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由細小的情節,到關鍵的情節,乃至結局。
在這個世界裡,林黛玉依然形姿嬌美,聰明絕頂,堅貞純情,才華橫溢;賈寶玉也同樣聰明靈秀,感情真摯,而叛逆的性格則更加強烈。兩人都失去了原有的仙術和法力,只保留了智慧和記憶。
兩人從寶黛在大觀園初見開始,一路按照劇情、又不完全按照劇情地發展了下去,相識相知,相親相愛。
在關鍵的劇情裡,賈寶玉識破了王熙鳳的計謀,並沒有與薛寶釵成親,而是利用裝瘋之計,反與林黛玉有情人終成眷屬。最終的結局,雖然榮國府破敗,但有先見之明的賈寶玉卻同林黛玉一早便離開了賈府,隱居世外,從此逍遙自在,過著只羨鴛鴦不羨仙的生活。也使這個故事獲得了完美的結局。
在“域”所製造的紅樓夢世界中,張紫星並沒有施展任何惑心之術,龍吉公主從頭到尾都是清醒的,也明白那賈寶玉就是張紫星這位化名逍遙子的“大商天子”。但她卻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反感,反而徹底投入了林黛玉的角色。就算在兩人洞房花燭,成就魚水之歡的時候,她也沒有拒絕,而是情動地與他配合,開始了真正的雙修歷程。
或許是因為配合默契,雙修順利的緣故,或許是因為龍吉公主仙體所提供的力量十分強大,那“域”之力竟然一直持續了整整五天,直至紅樓夢的圓滿結局。
為了東郊之事,他在那域中也曾多次向“黛玉”道歉與解釋,那時的她,溫柔一笑,盡數包容。他也履行了自己承諾,為她放棄一切,拋棄榮國府的富貴,與她隱居終老。
卻不曾想,“醒”來過後,龍吉又恢復成冰冷的模樣,毫無半點“域”中的恩愛纏綿之態。怪不得,她方才有“夢終究是夢”的言語,莫非她真的夢醒了嗎?
不,張紫星感覺地出來,她的心並沒有如外表一般完全冰封,在域中的與他真心相待那一幕也並非作偽。或許她完全明白他的心意,只是心中的那個死結還未解開來。張紫星有信心,一定能讓她消除心中的死結,釋放出真正的心意,快快樂樂地做他的女人。
與仙女雙修所獲得的力量果然不凡,張紫星感覺到自己體內的仙力已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不知道是否已突破了原本金仙中階巔峰的境界。然而有一件事很奇怪:他確實從龍吉公主身上獲得了仙靈之氣,這種仙靈之氣渾厚無比,與淡然的人靈之氣、銳進的妖靈之氣、輕靈的玄靈之氣截然不同。
只不過,如今得到仙靈之氣後,張紫星卻驚訝地發現,原來這種仙靈之氣竟然一直就存在他的體內,只是原本感覺十分微弱。如今與龍吉公主連續兩天雙修後,這種力量愈發強烈,所以才肯定了原來體內的那種力量正是仙靈之氣。
只不過,這原本的仙靈之氣是從哪裡來的呢?
張紫星雖百思不得其解,但眼下顯然不是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而且就算集齊了四靈之力,還須完全融入手少、手太、足少、足太四脈,加以平衡,再凝鍊融合,或許有可能模擬出接近混沌的力量。若有大悟性和大機緣,甚至可以藉此領悟到真正的混沌之力,即聖人的力量。
但是,並不代表集齊了四靈之力,就百分之百能成為玄仙甚至聖人。以軒轅黃帝自己的機緣與悟性,也只能領悟到了接近混沌之力的境界,最終止步於玄仙之境。
換句話說,四靈之力,只是提供了一個可能發生變化的基礎條件,能不能發生變化,關鍵還在於本身。或許終其一生,也無法領悟。與其餘人艱苦修煉、自行參悟摸索相比,這個基礎,確實算得上是捷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