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安南副帥李良興為了加強攻勢,在左右兩翼各佈置了三萬人馬,中間作為主攻的主力軍,放了九萬人馬。
由於李良興立功心切,親自帶領中路主力高歌猛進,一路遇到的敵人全都一觸即潰,望風而逃。而兩翼的人馬卻遭到了大理國軍隊玩強的抵抗,進展遲緩。三支距離相隔不到一百里的大軍,相互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七天後,中路大軍與兩翼的距離達到了五百多里。
中路軍的孤軍深入,使原來可以互相支援的三支大軍,變成了事實上的各自為戰……
以上的這種局面,是大理的皇太女親自調兵遣將促成的。這位皇太女是一位巾幗奇女子,因是七巧節出生的,取名段巧巧。她雖然只有十七歲,卻比她那三位只知爭權奪利、搞內耗的三位王兄強太多。
那三位有兩位已經在內鬥中死亡,剩下一個因殘害手足,謀殺父皇篡位未遂,又被處死。這樣,大理皇帝的子女僅存她一人,所以,她父皇立便她為儲君。
她當儲君不足一年,正是大理國處於生死存亡之秋。眼看各路敵軍過關奪隘,要不了多久就要兵臨城下,會師京都了。
這天大理皇帝會齊文武,正在討論禦敵之策,太監送來前線將領傳來的情報:“不知什麼原因,安南大帥李良武帶著二十萬大軍回國了,只剩下副帥李良興帶著十五萬大軍任然在向我們大理國進軍。”
這天,段巧巧以儲君身份參加朝會,聽到情報,立即反應過來:“父皇,多半是大宋的援兵採取圍魏救趙之計,直攻跤趾城。若真是這樣,我們反擊的機會到了。”
“父皇可下令,北邊各州縣駐紮的人馬,全部撤到大理城南部一帶結集待命,尋找機會,給敵人一次沉重打擊,以振奮士氣。”
兩個月後,段巧巧請命,到前線統兵。帶領各地和京城附近結集的人馬到前線,進行了上述佈置。
現在,段巧巧手上也有十八萬人馬,人數比安南多。但戰力上要弱一些,所以,段巧巧也不敢調兵圍殲敵人的中路軍。
她選擇以十萬人馬打右路軍,以六萬人馬拖住中路軍,以兩萬人馬拖住左路軍。
段巧巧的戰略戰術運用得很成攻。不久,右路的三萬安南軍,被十萬大軍圍困在一片山區。經過一天一夜的慘烈廝殺,終於將安南右路軍全部圍殲,但他們自身也付出了近三萬人的代價。
以有心算無心,以有備打無備。戰損率幾乎是一比一,可知大理軍的戰鬥實在太弱。
段巧巧的這一佈置本來是一著好棋,但就是由於雙方軍隊素質的懸殊,反而加速了大理國的滅亡。
安南中路軍不顧一切的推進,很快打到了大理城附近。段巧巧事先也料到了這種可能,便事先叮囑負責阻擋中路軍的將領高正明,實壓抵當不住,就撤到大理的最後屏障南關一帶,據險死守,等待援軍。
南關防線離大理城三十里,全長七十里,只要死守南關,完全可以等到段巧巧的援兵。但西段一個關口的將領經不住敵人每天的挑釁和侮辱,在經過了了幾天的煎熬後,不顧部將阻攔,開關接戰。
早就埋伏在關口兩邊密林中的安南精兵,呼啦一下從四面圍了上來,一部分搶奪關口,一部分圍攻出關的敵軍。
經過半個時辰的激戰,一支兩萬多人的安南軍全部突進西關,從背面向關口上的大理軍發起進攻。
又是兩個時辰後,腹背受敵的南關守軍全線崩潰,只剩一萬多殘兵退守大理城。
是夜,安南軍對大理城發起四面圍攻,全城軍民雖然同仇敵愾,拼死抵抗。無賴敵我雙方力量懸殊太大,在黎明時分,大理城告破。大理段氏一族被屠殺殆盡……
而城破之時,段巧巧的大軍還在六百里外拼命趕路。大理城破的第二日,安南的左路軍已全殲阻擋的敵軍,前來與中路大軍匯合。
兩路軍匯合後,除了了戰損外,安南軍還有十萬餘人。而李良興估計,段巧巧的大理主力透過與右路軍的硬碰硬後,應該不到八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