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需要一個機會,一個可以讓將士士氣高漲的機會。
如今百姓情緒很激動,那麼他就讓這些情緒慢慢發酵一下,等大唐對突厥作戰的時候,他們的情緒就會轉化成一種無堅不摧的鬥志來。
而就在百姓情緒激動的時候,唐舟這邊,仍舊在進行著打通運河最後的程式。
等天氣轉暖,等柳綠了新芽,長安城將會有一條大河奔湧,那時這裡會建有許多的碼頭,這裡會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商人。
長安城,將成為世界的中心。
不過在修建運河的同時,朝中的訊息,唐舟也一個沒有落下。
賀魯的叛變,似乎並沒有什麼好讓人奇怪的。
對於外狄來說,他們對於大唐的屈服永遠都是暫時的,他們屈服,只是因為實力不夠,可等他們實力足夠強大,強大到不用害怕大唐的時候,他們自然就會想著自立為王,然後開始他們上千年都不會變的掠奪,以及對中原的衝擊。
華夏五千年,這種摧殘對於華夏文化的發展是致命的。
但好在一直一來,華夏文化都儲存了下來。
賀魯以前只有幾千兵馬,投靠大唐後,背靠大唐這棵大樹,他開始了集合突厥各部的勢力,如今他雖然還沒有全部把突厥的勢力給糾集在一起,但他無疑已經是突厥實力最強大的人了。
而且強大到他可以無視大唐。
唐舟笑了笑,這是人的本性,並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而他也知道,賀魯的叛變,肯定不會讓大唐的君臣好受。
無他,自大唐建國以來,大唐君臣就有一種別人無法領略到的優越感,任何蠻夷在他們眼裡都只是下等人,亦或者是被利用的工具。
可他們眼中的下等人卻叛變了,換著誰也不能忍受吧。
所以,唐舟並沒有為大唐對賀魯發出詔書而有任何的不解,他知道,這只是權宜之計。
大唐很快就會有行動的。
大唐的確很快就有了行動,而且跟唐舟有關。
這天早朝,李治提出要往西域都督府再派一個欽差過去,他想問問群臣有沒有人選推薦。
李治問完之後,一些群臣都有推薦,但李治都覺得不是最合適的,所以並沒有認同。
李治不滿意,群臣就有點無奈了。
而就在這個時候,王仁祐站了出來:“聖上,臣覺得唐舟唐小侯爺不錯。”
王仁祐還是很討厭唐舟的,如果能把唐舟弄出去受苦,他就很開心,而且唐舟不在京城,他做起事來也更方便一些。
王仁祐提及唐舟,李治倒是一愣,唐舟的能力很大,讓他去做任何事情都是合適的,防禦都督府責任重大,不能太明顯,但也不能太過輕悄悄,必須拿捏一個度,好讓賀魯不起疑心。
有能力做到這些的人很多,比如說長孫無忌、李績等等。
但是他們這些人是肯定不能隨便離開長安城的,至少在大戰沒有開始前,他們不能隨便離開。
所以相對來說,唐舟這個放在任何位置都能夠適應的人就很合適了。
王仁祐提出唐舟之後,程咬金等人都覺得這是王仁祐的詭計,可他們也都很清楚,這個位置,唐舟是可以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