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的語氣堅定,他繼續說道:“大王,劉禪的過往名聲不應成為我們的顧慮。他能一勝,可二勝,能萬勝否?只要他一敗,便是一敗塗地,我等何須懼他?
而且,劉禪的糧草補充不足,正是我們應該抓住的弱點。荊州乃四戰之地,去歲多有戰亂,百姓疲敝,民怨沸騰,那劉公嗣能鎮壓幾時?
如今的局勢已經發生了變化,我們不能因為他過去的聲望而讓他得逞。他如今正處於勢弱的階段,正是我們進攻的最佳時機。只要我們能夠集中兵力,迅速打擊他,他必難以抵擋。”
“孫權雖然也是我們的對手,但目前他還沒有佔據明顯的優勢。只需留下一二萬人,守住壽春即可,待大王解決汝南劉禪之患,再來再針對孫權,必是如秋風掃落葉一般簡單。”
司馬懿的話語鏗鏘有力,充滿了自信。
他希望曹丕能夠聽取他的建議,不僅是私人恩怨,更是為了魏國的將來計!
“仲達所言,也有道理。”
“大王,臣下倒是有不同的看法。”
吳質站起身來,他的聲音沉穩而堅定,向著曹丕和堂下的群臣表達了自己不同的觀點。
眾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吳質身上,他說道:“劉公嗣的兵力有限,荊州的糧草短缺,他難以在短時間內形成強大的威脅。而且汝南各城都在堅守,劉禪不可能迅速佔領這些城池。這也就意味著,我們有時間來面對其他更加緊迫的問題,譬如對付江東。”
吳質的話語充滿了自信。
“另一方面,江東的孫權雖然在外表上看起來強大,但實際上卻是一個軟柿子。先前我等已經派出使者前往徐州,情況表明我們有可能穩定徐州的局勢,甚至說服臧艾歸降。我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他的目光掃視著堂下的群臣,然後繼續說道:
“是故,我建議大王趁勢穩定徐州局勢,同時將合肥收復。這樣一來,我們就能穩固後方,為之後對付劉禪做好準備。畢竟,劉禪雖然名聲不小,但他目前缺乏兵力和糧草的支援,我們無需過於擔憂。”
吳質的話語引起了堂下群臣的議論聲,有些人點頭贊同,有些人則臉色凝重。
而曹丕則一直保持著沉默,他的眼神深沉。
“季重,汝之言,確有道理,只是定策,孤還需要再多加考慮。”
吳質點了點頭,拱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
他的目的已經達到了,能夠引起曹丕的重視,在眾臣面前彰顯自己的地位,那就已經足夠了。
曹丕坐在主位之上,猶豫不決。
賈詡,吳質和司馬懿的不同意見在他腦海中交織,讓他陷入了兩難的抉擇。
江東孫權和汝南的劉禪,兩者都是巨大的威脅,而且他們所在的方向戰略重要,決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曹丕心中明白,吳質所言並非沒有道理。
劉禪雖然名聲不小,但眼下的局勢,汝南的城池堅固,劉禪難以在短時間內成為真正的威脅。
而孫權的江東大軍雖然強大,但他們攻城日久,說不定士氣低沉,正是突襲的好時機。
然而,司馬懿的看法同樣不能輕忽。
劉禪雖然缺乏兵力和糧草,但他的存在依然對魏國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汝南的地理位置重要,如果劉禪得以在那裡站穩腳跟,將來勢必給魏國帶來更大的麻煩。
曹丕環顧四周,思緒深陷。
他明白,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決策,關係到魏國的未來。
他需要在這兩個選項之間作出一個選擇。
我居然成袁紹了。
當年官渡之戰之時,袁紹帳下謀臣人才濟濟,向袁紹獻了不少的計策。
每一個計策,都有可取之處。
袁本初自認為是‘取長補短’,每人的計策用一點,結果導致心腹大臣反水,官渡之戰慘敗,由原來的大優勢,變成了劣勢。
至死後,兩個兒子兄弟鬩牆,致使袁家四世三公的基業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