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十二章 忍死須臾待杜根

PS:辛毗現在還不是丞相長史,已改。

……

這一番話攻擊性很強,將徐庶整個人生全盤否定,徐庶抬頭望去,發現自己認得此人。

正是徐庶的老鄉,名列“潁川四士”之一的杜襲,杜子緒。

徐庶與杜襲同為潁川郡定陵縣人,但二人年輕時並無往來,因為他們的家境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徐庶家是單家寒門,又年幼喪父,母親得去市肆賣筍才能養活他。而杜襲家則是定陵望族,其祖父正是安帝、順帝一朝的名臣杜根,三代人都做到二千石太守。年少的徐庶還在街上鬥劍打架時,杜襲早就憑藉家世家學,躋身潁川士人圈子,成了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

不過隨著董卓入洛,潁川多遭西涼軍擄掠,不論世家子還是寒門子,都只能狼狽地攜家奔逃,杜襲與徐庶選擇南下避亂荊州,這才打過幾次照面。

但他們之後的人生道路,再度南轅北轍,杜襲雖然得到了劉表禮遇,卻不願為這守戶之主效命,避而不仕。等到建安初年曹操迎獻帝於許昌,杜襲認為孟德公應期命世,必能匡濟華夏,於是便毅然北返,在同郡老前輩荀彧舉薦下,做了許都朝廷的官。徐庶則因出身不被劉表善待,只能選擇遊學於漢濱,之後又投入劉備麾下。

雖然一度為敵,可也是各為其主,按理說杜襲不該如此直斥,揭徐庶的短。

帳幔中眾臣僚也面露詫異,因為杜襲在曹操處一向以溫粹識統著稱,勸諫時也儘量柔和不直犯主公忌諱。今日驟見徐庶,卻忽然變得剛而直言,與他平素為人大不相同啊。

有明白原因的掾屬低聲告知身邊人:“二人雖無私怨,卻有公仇啊!”

原來,建安七年徐庶為劉備、劉表謀劃奇襲許昌,北上進兵時,劉表軍偏師襲擊了西鄂縣,而那時擔任西鄂縣長的人,正是杜襲。

杜襲治西鄂數年,恩結於民,頗得眾心。面對步騎萬人的攻勢,小小縣城是守不住的,但他沒有畏懼,反而召集了親信吏卒五十人,表示願意離開回家的都立刻遣放。五十位勇士竟無一離開,叩頭表示願隨縣君同死。

於是杜襲就親自持弓,帶他們在城牆上守備,以五十敵一萬,屢屢打退劉表軍攻勢。守了五天,斬百餘敵人,但己方也陣亡了三十多位,剩下十八人個個負傷。

眼看實在是守不住了,杜襲這才帶剩下的人與願意同行的百姓,在夜間突圍出城。一路上,吏卒們奉命斷後,陸續戰死,卻沒有一個人反背投降的。等杜襲率眾抵達曹軍的屯田點摩陂時,身邊的吏卒,只剩下寥寥數人。

這都是他的死忠啊,一仗下來幾乎死喪略盡,杜襲的心在流血,此役雖是劉表軍所為,但勸劉表發動北侵的是劉備,而為之謀劃軍略的,則是徐庶!杜襲心中對這對君臣,當然滿懷恨意了。

戰後,流亡的西鄂縣百姓們聽說杜襲在摩陂,便慕而從之,紛紛扶老攜幼來投,足有千戶之多。經過這樁事後,杜襲才得到了曹操的重視,先任議郎參軍事。今年七月南征在即,便又轉入丞相府,擔任軍師祭酒——這個職位,可是當初曹操專門為郭嘉而設的。

郭嘉逝世後,陸續有董昭、袁渙二人繼任此職,本來應該袁渙隨軍南下的,但此人乃是劉備任豫州刺史時舉薦的茂才,他當初被呂布抓住,遭溫侯勒令寫信去罵劉備,不然就殺頭,袁渙寧死不從,因為以門生斥舉主乃是忘恩負義之事,名聲必然大壞。而後袁渙歸附了曹操,頗受重用,前些年劉備兵敗汝南時,有傳言說他死了,一時間滿朝皆賀,唯獨袁渙神色哀傷,拒絕稱賀。

其為人如此,就算曹操想讓袁渙出謀劃策對付劉備,他恐怕也會拒絕吧,於是也不讓袁渙為難,只火線提拔杜襲繼任。因為杜襲曾在荊州居住多年,足跡遍及南陽、南郡以及江南長沙等地,對地利十分熟悉。

所以杜襲才能站在左側戎事武官前列,分統丞相行營中諸如兵曹、軍謀議曹等與兵戎相關的官署,頗有話語權。

帳幔中眾人相互對視眼神交流,都樂得看熱鬧,曹操的態度也很玩味,他看了看杜襲,又瞧瞧徐庶,問道:“元直,子緒之言,你以為如何啊?”

不料徐庶竟承認道:“杜君所言不錯。”

“福確實少謀。”徐庶就這樣敘述起前事來。

“投降丞相本非荊州公議,只是蒯異度、蔡德珪等人密謀,劉琮迫於無奈不得已而為之,文武多有不願。玄德棄樊城,過襄陽時,駐馬呼琮,劉琮竟畏懼不敢起身回應,其左右及城中吏士對其大失所望,出奔投者數十人。福便勸說玄德,當趁襄陽人心不穩,立刻急攻城池!”

“憑關張之勇,玄德之名望,如此則襄陽可有,得手後架空劉琮,借劉表託孤遺命攝荊州之政,處死主降者,提拔主戰者,如此則半旬之內,荊州可定。待到丞相大軍抵達時,依靠襄陽這水陸之衝,禦寇要地,足以一戰。”

這其實是諸葛亮的提議,徐庶反倒是不主張急取襄陽的,他唯恐火併中釀成大亂,反而拖慢了南下腳步,而劉備最終採納了徐庶的建議……但今日徐庶本非誠心歸降,只為爭取混入曹操帳下,好在日後做成大事,就將孔明之謀挪到自己頭上了。

曹操知道,襄陽的情況與徐庶所言一樣,投降派和主戰派分歧很大。聽說他輕兵追擊劉備時,劉琮身邊居然還有將領提議發荊州兵數千,南下截擊,如此可擒獲曹操……劉琮不敢,他們竟打算矯命去做,所幸劉琮膽小,連忙向留守的曹軍告密,這才阻止了這場鬧劇。

當然,曹操並不覺得劉備拿下襄陽就與自己有一戰之力,當初玄德襲殺車胄,重得徐州下邳城後,自以為能夠再起,但曹操親征,劉備還不是望風而逃?

於是曹操只道:“縱如此,也不過暫緩一時敗亡罷了,而且,劉備未納元直之計?”

徐庶嘆息道:“然也,玄德竟道‘吾與劉景升情同兄弟,琮如子侄,不忍如此’,於是錯失良機。”

“既離襄陽,福又勸玄德宜往江陵。江陵臨大江之會,倚巫山之固,周遭沃野千里,糧秣充足。若再能收江陵水軍數萬、舟船上千艘,則進可憑藉堅城深池固守,退可經巴丘下湘水,取長沙武陵等四郡,憑舟師橫於大江,北軍無能為也。如此可保荊州之半,與丞相劃江而治。”

“玄德應允,然荊北士人百姓從者如雲,竟有眾十餘萬,輜車數千輛……福遂對玄德說,應當捨棄百姓,速行南下江陵,今雖擁大眾,但披甲者太少,若丞相騎兵殺到,如何抗拒?”

後面這一條,同樣是諸葛亮的提議,孔明遇事永遠是理智的。徐庶則容易感情用事,意見與之相反,他和劉備一樣,捨不得荊州士人之心,捨不得這十數萬百姓。劉備在新野厚樹恩德,以收眾心、成大事,為的不就是今日情形麼?又對曹軍速度心存僥倖。

念及往事,徐庶心中慚愧,只想道:“孔明啊孔明,今日我從阿紹處賈得了些許勇氣,至於智慧,就且先借你的一用罷。”

曹操聽後心中暗許,他正是生怕這種情況出現,所以才不顧軍旅疲憊,急行追擊啊,遂道:“劉備莫非仍不聽元直之策?”

徐庶嘆息道:“不錯,玄德竟說,‘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之而去?’於是只遣關雲長帶船數百艘沿漢水先去江陵。為了讓荊州士民安心,玄德更令福等家眷不得上船,只隨大眾同行。”

“婦人之仁!”曹操如此評價,他雖然視劉備為傑雄,但唯獨看不上他這一點,只對帳幔中眾人道:“劉玄德雖心有大志,但確實迂闊,沒想到年歲愈長,這病就越重了,自身尚且難保,談何安民?”

“丞相所言甚是!”帳中文武紛紛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