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283 一日遊

8月31日,酷暑已經接近尾聲。

李崢的系統化基礎航天學習,也終於稱得上略懂了。

格拉德威爾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

【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李崢很慚愧。

這21天來。

他也僅僅投入了2000個小時。

不過才走出了衝向超凡1/5的路程。

幸運的是,因為在準備物化兩競期間,他對這兩個學科的學習深度已經達到了研究生水準,因此在材料科學,熱物理、動力學等方面,學習起來如老妖出山般勢如破竹,不必費太多力氣便可基本掌握。

至於機械工程,則是一塊硬骨頭,他為此投入了超過1200個小時,才勉強接近研究生水平。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愈發深刻地體會到了“生有涯而知無涯”的浩瀚,以及……

根本想像不到的快樂。

可惜的是,由於身份所限,在諸如“航空宇航科學技術”、“飛行器及武器設計”、“兵器科學技術”等方面,他是根本找不到學習資料的。

所以,即便他死肝兒了近一個月,也只敢自詡略懂。

這就導致,他在前往南郊的地鐵上,出奇地忐忑。

不妙,大大的不妙。

完全沒有那種面對競賽時胸有成竹的感覺。

想想也對,學科競賽考察物件都是高中生,大家通常的準備時間是兩年,在準備競賽之餘,還要投入相當的時間去學習其它科目,所以考核強度是有限的。

而航天一院招聘級別的考察,其物件是正牌名校的碩博。

自己這麼傻肝兒半個多月,怕是很難摸到那麼高的門檻啊……

更讓他心裡沒底的是,他找不到這種考察的標準。

無論是筆試試卷還是面試題目,他所能接觸到的都寥寥無幾。

而且即便能接觸到,也沒人能告訴他標準答案,沒人能進行指導,也沒人告訴他多少分才算達標。

他當然可以抱媽媽大腿,找這個領域的大佬幫忙。

但那樣,似乎有違公平,不僅是進一院實習的公平,還有違與靜國競爭的公平。

最終,李崢也只有硬著頭皮學,摸著石頭過河了。

……

上午8點50,李崢順著地圖指引,提前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

中華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又稱中華航天一院。

從視覺感受上來看,這裡倒更像是軍管區域。

方正的大門通體由石材砌成,八根筆直的石柱撐起了“中華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十一個大字,更前面是中華航天的御用標誌,預示著一飛沖天的藍色上箭頭。

門前,兵哥哥一絲不苟,站得筆直。

裡面啥樣,李崢自然是不知道的。

但他知道,像這樣的研究院,全國大大小小分佈著十來個,同步推進著各型號的運載火箭、衛星、導彈武器、空間技術等等方面的研究與製造。

想著這些,李崢下意識搓起手來。

好想都學一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