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手術夏林足足準備了兩年,從一開始謀劃到現在開始執行,他真的做了好多準備。
在冬娘沒出現之前,他甚至都打算自己來做這個手術。
要說現在給三娘準備點什麼,除了尿盆和澡盆之外,恐怕還真沒別的什麼需要特別準備了,畢竟該準備的早就已經準備好了。
包括手術的縫合線,說起這個縫合線那是真的牛批,這是靠一個廚子、一個繡娘和一隻雞三人聯手用了一個多月才成功弄出來的。
材料是羊腸,廚子先一點一點的把羊腸處理乾淨,接著繡娘則開始抽股拉線,最後才到風凌月那邊,她用製作琴絃的手藝給這線進行加工,經過上百次的失敗,這才終於出現了一卷真正意義上的手術縫合線。
要不說這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呢,有句話說的好,歷史從來不是屬於某一個人的,它是屬於所有對生活充滿希望的人共同所有。
這三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組合在一起,用各自領域的專業知識弄出了一條符合現代工藝標準的腸溶縫合線。要不說後頭去博物館時看到迷人老祖宗們的驚人技術時都會忍不住的感嘆,倒不是說他們的技術有多恐怖有多超前,真正讓人感嘆的是他們在生產力落後的時代卻生產出了只有以現代工業化才能理解的器具。
還有床單上的那種墊布,防止血液汙染造成交叉感染的玩意,為了能不滲水,這是一個篾匠跟一個木匠再加一個桶匠三人聯手完成,材料是一種嶺南蒲葵。
就是那種製作蒲扇的蒲葵,這幾位老哥那是把篾席的編制技術、木工的定型技術以及桶匠的放水技術完美結合在了一起,最終弄成了一張極細的席子,透氣但不透水,隔席可呼吸卻滴水不漏,更有趣的是為了方便清洗篾匠使用了對尖編織的技術,從正面澆水一點不透,但從背面澆水卻能一滴水不外溢全從正面透過。
這一張席子表面看著樸實無華卻花了三個月的心血。
夏林從來不奪他人之功,所有的一切他都一筆記在了屬於自己的《天工開物》裡面,裡頭每個人的名字和生平都記錄在案,因為想要啟動一個輝煌的工業文明,那漫長的鋪墊裡頭一定要把工人和農民的地位拉高,叫人敬佩也叫人感嘆,叫人知道這天底下即便不會讀書也能把名留於史冊。
世家不會去打壓這些,他們不在意,因為這些下等的東西入不得他們的眼,但他們終究是目光短淺,不知這工農終究會成葬送他們的劍。
也許那一天夏林看不到,但沒關係,功成不必在我,只求功成必定有我。
夏林的《天工開物》從五年前開始編纂,幾乎是從他一來到浮樑這邊就起了個頭,後來鵝湖書院的工學院每個月都會往上增補,能想到的一切技術都可以進行抄錄,然後送審後決定是否進行錄入。
如今的天工開物雖然還只有夏林理想中的不到百分之十,但卻已有三百三十萬字,涵蓋四十五個大類,七百多個小類。從衣食住行到行軍打仗,從天文地理到抗災減災,化學、數學、物理、醫學等等,所有門類均有涉及,只是還是剛開始沒多久,有些東西還沒考究完成,不然字數可能直接要幹上三千萬。
孫思邈對其的評價為“雜學之精,四書五經無可比之”。
書院的工學院甚至都已經開始使用它來進行教學,反正很牛逼就對了。
那這就有人要問了,你夏林拿著手機呢,為什麼不知道把所有知道的都抄下來,還編什麼編呢,又花時間又費錢。
呵……他倒是想呢,但技術這種東西從來都不是一口吃成胖子的,要不他現在分享一個可控核聚變技術出來?
光一個槍管的熱處理就折騰了多久呢,最後還是冶金礦產等等產業發展起來之後,能初步的製造合金了,槍管這才有所發展。
五年、六年,在工業領域不過就是一眨眼的事情,即便有作弊器在手,也只是把時間縮短十倍左右,製造業動輒百年發展,所以十年上下才是一個坎。
不過也挺不錯了,哪怕十年夏林也才二十五六,要不說出名得趁早呢,年輕就代表著有無限可能。
第一個五年是奠基、第二個五年才是發展、第三個五年是鞏固、第四個五年是強化。四個五年下來,才算是摸到了工業的邊邊,而那時夏林才不到四十。
言歸正傳,現在這公主殿下正在接受手術,夏林也沒法進去,他就坐在醫學院外頭的椅子上拿著個炭鉛筆在那琢磨下一步的工作計劃。
他現在最薄弱的環節就是完全一套屬於自己的非常規情報體系,也就是間諜這玩意是要弄起來了,作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特工體系的國家,這玩意一直都有,但作為內行的夏林心裡明白培養一個這樣的團隊究竟要花多少錢。
現在他是真沒多少錢,大部分的資金都供給產業升級和軍隊上了,剩下的都在做糧食儲備。
每年交完稅之後,衙門的賬目上可能就剩下不到十萬兩銀子,這十萬兩銀子還要負責整個縣裡的基礎建設、水利和民生保障,還要補貼醫療和掃盲教育,著實有點捉襟見肘。
但這些日子夏林不是沒時間搞錢麼,剛巧這會兒無風無浪的時候,也正是他到了一展拳腳的點了。
賺錢,最輕鬆的方法就是利用資訊差,比直接搶都來得快,而他擁有的資訊差是一千四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