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軒欺壓幼主,擅權亂政,結黨營私,排除異己等種種行為,正常情況下來說,對於他的處理結果就是殺。
但朱見深已經知道了真相,對其是又恨又敬佩。
恨他肆意的安排他的一切,敬佩他為了大明鞠躬盡瘁。
作為大明帝國的皇帝,朱見深不能殺這樣的一位功臣。
而同樣作為大明的皇帝,朱見深同樣不能放任再出現一個楊軒這樣的人,所以對於楊軒的處理必須拿出自己的態度來。
他能做的就是不殺楊軒。
而想要不殺楊軒,這不是他能夠決定的,他需要給天下一個交代,需要給被楊軒欺壓的官員一個交代。
他才剛剛掌權,朝廷不能亂。
所以,不殺楊軒的提議,不能由他來說出來。
好在楊軒收攏的那些官員家眷起了大作用。
自古以來,枕邊風都是很好用的。
那麼多官員的家眷都在幫楊軒說話,漸漸的,百官對於楊軒的處理態度也發生了變化,不要求一定要處死楊軒。
因為眾多官員家屬在攝政王府待了這麼長時間,其中不乏聰明人,他們多多少少能看出些什麼來。
而在宦海沉浮的人精們,可以說是聰明人中的聰明人。
他們在私下裡討論過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楊軒的所作所為,全都是以身入局。
以他們的見識和經驗,不難看出,楊軒所主導的新政,對於大明來說好處遠大於弊端。
可有祖制在上面壓著,皇帝是動不了的。
也只有楊軒才能不管這些,以強權推行新政。
能被楊軒留給朱見深的人,絕大部分在大義上是沒有問題的。
反對新政的,要麼是被楊軒殺了,要麼是被牽連在了此次叛亂之中,秋後問斬,再要麼就是在蟄伏。
他們在朝中的話語權少的可憐。
這是楊軒給朱見深留下的鞏固新政的空窗期。
除了有家眷在幫楊軒說話,于謙也在遊說百官。
于謙在朝中的威望很高,儘管有時候大家會政見不合,但面上都會給面子。
加上大家已經猜到楊軒是以身入局,皇帝不可能不知道。
再想到于謙作為皇帝身邊最信任的人,于謙的此種行為,是否帶有皇帝的意思呢?
客觀來說,大家對於楊軒這種以身入局,捨棄身前身後名為大明的江山社稷著想的行為很敬佩。
所以,上至皇帝,下至百官都預設了不殺楊軒。
只不過楊軒的所有榮譽是不可能留下了。
而且成化一朝的史書上也不會寫楊軒的好話。
只會寫楊軒狼子野心,是皇帝朱見深念及楊軒一生都在為都忙勞碌,最終功過相抵,加之年過百歲,令其歸養金陵。
在成化一朝,倒楊就是政/治正確。
這和知不知道真相沒有關係,重要的是不能再出現一個楊軒這樣的人。
這也就是現在(小說中),要是換做漢朝時期,楊軒這樣的人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抄家滅族。
看看霍光,這是有前車之鑑的。
哪怕是知道真相,也不可能讓楊軒這樣的人活。